穿越周期:全球三大报告解读AIoT产业的真实突破口
作者 | 物联网智库2025-08-26

这是我的第385篇专栏文章。

如今,AI正处在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关键拐点。为了便于把握产业趋势、厘清泡沫与现实的边界,2025年7月和8月间,最新发布的三份权威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不同视角的真相。

这三份报告分别是:

1.《2025年技术趋势展望》(Technology Trends Outlook 202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

该报告系统梳理了2025年影响企业和产业格局的十三大前沿技术趋势,涵盖AI革命、算力与连接、工程创新三大板块。报告特别强调AI已成为一切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的放大器,AI与物理世界、物联网、边缘计算、机器人等的融合,正重构全球价值创造与产业竞争格局。

2.《2025年人工智能现状》(The State of AI 2025)——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BVP)

BVP以全球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视角,深入分析了AI原生企业的增长模式、AI基础设施的演进,以及AI如何重塑企业级软件和垂直行业。报告聚焦于AI带来的系统性创新、商业化路径与落地挑战。

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鸿沟:2025年商业人工智能的现状》(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麻省理工学院

这份报告以实证调研为基础,揭示了生成式AI在企业落地中的ROI鸿沟——虽然全球企业在AI上的投资高涨,但95%未获得可观的商业回报。

三份报告都对AI与物联网的融合、AIoT的产业机会、商业挑战和技术演进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它们在AI是基础设施与产业引擎、场景聚焦+ROI(投资回报率)驱动、生态协作及信任体系等问题上达成了高度共识,但是也在AI系统是自研还是采购、爆发式增长还是持续韧性、前端体验还是后台自动化等现实议题上展现了鲜明的分歧。

三大权威报告在AIoT的未来上达成了哪些共识?又在哪些关键的问题上存在观点分歧?本文将系统梳理这些前沿洞见,提炼出AIoT创新的最新路径与产业启示,助力行业穿越泡沫,抓住智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窗口。

从技术热潮到产业共识:三份权威报告中的AIoT主线

  • 共识1:AI与IoT深度融合已是大势

麦肯锡在《2025年技术趋势展望》中指出,人工智能已经从一种单一的技术工具,转变为推动各行各业数智化转型的底层操作系统(如上图)。AI不再只是被动地分析数据,而是主动参与到流程优化、产品创新、能源管理、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场景之中,成为物理世界的智能大脑。

BVP的AI年度报告强调,真正具备产业穿透力的AI公司,往往以AI与物理世界的联动为突破口,通过AIoT打造可落地的业务闭环和新型服务模型。

MIT的NANDA项目()则进一步强调,AI与IoT的结合,不仅是数据采集和决策自动化,更是让每一个物理节点具备自治、协作、记忆和上下文感知能力。

三份报告都在核心论述中明确:AI与IoT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全球技术和产业升级的确定性主线。

在当前业界对于大模型万能论热炒的背景下,BVP和MIT都提出了更为务实的判断。

BVP指出,虽然大模型和AGI的突破极具想象力,但AIoT最成功的落地案例,绝大多数都是“小切口、深集成”,即聚焦具体行业痛点、深度嵌入业务流程,而非一味追求大而全的泛化应用。

MIT则通过大量企业案例验证,只有那些能够与物理世界和业务场景紧密结合的AI项目,才能创造真实价值。行业共识正在形成:AIoT的产业机遇,始于深度垂直场景与“小模型精做()”的现实主义路线,而非空谈万能大模型。

  • 共识2:场景聚焦与ROI驱动成为AIoT商业化的主旋律

无论是麦肯锡的大样本调研,还是BVP对AI原生企业的投资分析,结论都非常一致。AIoT的商业化,归根结底要靠真实场景的价值创造和可衡量的业务回报。

BVP报告多次强调,AIoT企业的发展,只有聚焦那些“高ROI、高痛点、强刚需”的具体流程和业务节点,才能实现从试点到规模化的跨越。

MIT的NANDA项目通过对350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95%的企业在生成式AI落地中没有获得商业回报,最核心的问题正是脱离了真实流程,仅仅停留在伪智能或表面集成的阶段。报告指出,数据上传、模型调用、报表展示等环节,往往无法带来实质性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反而消耗了大量预算和资源。

只有那些将AI能力深度嵌入生产、运维、供应链、能源管理等具有明确回报的业务链路,才能真正跑通ROI闭环。

  • 共识3:平台化与生态化协作胜于单打独斗

在AIoT产业链条日益复杂、技术演进周期加快的背景下,平台化和生态化协作成为报告一致强调的主旋律。

MIT报告通过企业案例指出,与专业AI服务商、平台型企业展开开放合作,可以显著提升项目的成功率。

BVP也强调,AIoT企业要想快速突破,无需在基础算法和硬件层面重复造轮子,而应拥抱产业生态,通过标准协议、开放接口和多方协作,整合资源、共享能力、提升效率。

麦肯锡则在全球技术趋势中明确指出,未来企业的竞争力,将取决于能否在全球分布式智能网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接口。

行业共识已经非常清晰:AIoT的成功离不开平台思维和生态共建,只有合纵连横,才能真正激发产业的协同创新和规模化落地。

路径抉择中的现实困境:三份报告的不同答案

在AIoT产业加速演进的浪潮中,三份权威报告除了形成诸多共识,也揭示了一些不容回避的结构性冲突和现实挑战。这些分歧背后,既有企业自身能力、行业特性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也折射出全球科技变革中普遍面临的权衡与抉择。

  • 首先,关于自主研发还是外部采购的路径选择,MIT的实证调研给出了鲜明的数据对比。

报告显示,企业内部自建AI系统的商业化成功率仅为33%,而选择与专业AI服务商或平台型企业合作的项目,成功率高达67%。这种巨大差异,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在算法、数据、算力和运营等多方面都难以独立支撑AI系统的全流程闭环。

MIT在报告中认为,企业自研的模式,往往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甚至沦为重复造轮子的技术陷阱。然而,部分头部科技巨头及金融、医疗等要求高合规与数据安全的行业,依然倾向于自研核心系统,以保障数据安全、能力可控和差异化竞争。这一策略虽有其合理性,但在行业普遍资源稀缺、技术快速迭代的现实下,往往导致项目周期拉长、ROI低下,错失市场窗口期。

自主研发与外部采购的冲突,实质上是产业分工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业务诉求做出更理性的权衡。

  • 其次,关于追求爆发式增长还是打造持续韧性,BVP的分析极具代表性。

报告区分了“超新星”——即短期内实现用户激增和估值暴涨的AIoT企业,以及“恒星”——在细分领域长期深耕、客户黏性高、利润结构稳健的企业。

现实表明,AIoT产业初期,凭借技术突破和市场风口,确实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的“超新星”;但在泡沫消退、市场理性回归后,只有那些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扎根行业需求、能穿越周期的“恒星型()”企业,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BVP的投资案例显示,单纯追求规模速度或盲目押注细分赛道,都会带来后续留存、盈利和生态建设的隐患。真正具备竞争力的AIoT企业,必须在爆发+深耕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既要勇于创新、敢于快速迭代抢占先机,又要有耐心建立壁垒、深耕客户价值。

爆发与韧性之争,本质上是短期机会与长期价值的赛跑,产业发展需要两条曲线的交汇才能形成可持续增长。

  • 最后,应侧重于前端体验还是后台智能,三份报告的调研数据同样揭示出明显断层。

当前,大量企业将AI投入集中在销售、营销、客户交互等前端环节,期望以智能化界面驱动用户增长和品牌升级。但BVP和MIT的研究都指出,企业真正实现可观ROI的项目,反而多来自后台智能、流程优化、运维管理等看不见的价值链环节。

例如,MIT调研发现,超半数生成式AI预算被投向销售和市场,而后台智能却贡献了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麦肯锡的趋势分析也表明,AIoT只有深入嵌入企业核心运营、供应链、资产管理等环节,才能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的根本性突破。

前端体验与后台智能的冲突,不只是资源分配的选择,更代表了企业对AIoT商业化本质的不同理解。产业升级的下一个阶段,必须将战略重心转向看不见的价值链,用AI能力驱动真正的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

深度转型的关键推手:自治、协作与信任重塑AIoT

AIoT在产业界被赋予了极高的预期和想象空间。从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到自动驾驶、数字能源,几乎每一个与物理世界智能重构相关的领域都被打上了AIoT的标签。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却异常明显。

无论是麦肯锡的全球调研,还是MIT的实证数据,都揭示出绝大多数AIoT项目仍停留在表面智能阶段——数据采集智能化、设备联网、初步的自动化,但与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割裂,难以形成完整的价值闭环。

许多看似光鲜的智能硬件和AI场景,本质上只是“智能花瓶”,没有真正解决生产效率、成本优化或业务增长的核心痛点。只有那些能够与真实业务场景深度绑定、嵌入到核心运营流程的AIoT项目,才能带来持续且可衡量的商业回报。

进一步来看,AIoT能否真正突破,关键在于系统的行动与自治经济体的构建。

传统物联网大多承担着被动感知和上传数据的角色,而未来的AIoT节点,必须具备自治行动力、记忆能力、上下文理解和协同学习的能力。这意味着每一个设备、每一个节点都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自身经验和外部环境,独立作出决策并与其他节点协同。

只有当AIoT系统从“数据的搬运工”转向“自治的智能体网络”,整个产业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分布式物理智能经济体,实现自治、协作和自我进化。

要实现这一转变,不仅需要算法和硬件的持续突破,更需要行业推动平台化开放、标准协议和多方协作。生态合作与信任体系的建立,是AIoT产业级落地不可逾越的门槛。正如MIT报告和BVP案例所示,通过开放生态、标准协议、数据治理和合规透明,构筑跨行业、跨平台的协作网络,更易获得产业信任与规模化扩展。

最后,AIoT的价值锚点,正在从传统的“数据上传云平台”模式,转向以“后台智能+场景ROI+分布式协作”为核心的模式。

与其追逐前端体验的表面智能,不如把战略重心放在后台流程优化、设备智能管理和高ROI场景的深耕上。只有当AIoT成为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新业务模式的隐形引擎,才能真正释放其产业级价值。

写在最后

AIoT的真正变革,不只是让每一个物理设备更智能,而是要让每一个节点都具备记忆、情境理解、自治决策和协同进化的能力,成为新型智能经济体。

AIoT的下一个十年已经开启,唯有穿越表面智能、扎根价值场景、构建分布式智能协作生态,才能在新一轮智能浪潮中获得真正的增长红利。现在,就是行动的起点。

参考资料:1.Technology Trends Outlook 2025,来源:麦肯锡2.The State of AI 2025,来源: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3.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来源:MIT


热门文章
没有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