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作为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核心专题会议之一,2025车路云一体化智能驾驶发展大会暨第六届车联网(无锡)产业发展大会在无锡举行。来自主管部门、科研机构与头部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集中发布阶段性成果,并推动多项重点项目落地签约。

在诸多议程中,南京空地数智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无锡车联网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苏州空地网联科技有限公司达成的三方合作最为引人注目。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宁-锡-苏”车路云一体化互联互通工程进入实操阶段。其意义并不止于一次跨市合作,更在于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服务协议,首次推动区域级基础设施的“软连接”,打破行政边界对智能驾驶基础能力流动的限制。
随之而来的关键问题是:在全国多地竞相布局车路云一体化的背景下,当各城市仍在摸索从“点状试点”走向“系统协同”的路径时,无锡凭什么先走出“单城智能”,迈入“区域互联”的新阶段?
本文以此次大会为观察点,梳理无锡在车路云一体化上的方法论与实践路径,概括为“无锡模式”:以顶层设计为牵引、以标准化为抓手、以生态共建为支撑、以区域协同为突破,形成一套可扩展的系统性方法。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这一模式对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规模化与商业化推进所具有的参考价值与长期启示。
无锡在车联网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深耕已久:既是国家首个车联网先导区,也是首批“双智”试点城市与首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如今,这座城市正在把“车路云一体化”从示范工程推向体系化建设,力图把应用和产业同时做深做强。
从“为什么是无锡”这个问题切入,答案并不在于某项单点技术的领先,而在于顶层设计的前移与系统工程的完整。
无锡并未把目标停留在“更聪明的车”和“更智慧的路”,而是明确要搭建一个可持续运营的“城市级智能交通大脑”。这是一种从战略定位到系统架构的整体规划:以城市为单位进行要素贯穿,而非在项目层面做功能叠加。
这一转向在大会上获得了清晰的制度化表达——“无锡车路云一体化创新运营中心”正式揭牌。与以往侧重技术验证、应用展示的示范区不同,“运营中心”的设立意味着重心开始从“建”转向“用”,从可行性验证转向价值创造。
换言之,无锡不再满足于把基础设施铺出来,而是开始回答如何让这些设施长期“产数、供服、成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可复制的商业闭环。这是行业由探索期迈向成熟期的关键拐点。
支撑这一转型的底座,是无锡自项目发端便着手打造的“城市级车路云操作系统”。其要点在于统一接入与协同调度:把车、路、云、网、图、安等核心要素拉到同一数字范式之下,实现融合感知、集中管理、全局编排。依托城市感知空间和数字孪生等方法,物理世界的交通运行被实时映射到数字空间,从而使精细化治理与全域优化成为可能。
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双智”试点与“车路云一体化”试点资质的城市,无锡具备在更高层级进行系统化、前瞻性布局的政策与实践空间。“创新运营中心”的落地,正是这套“城市大脑”从概念框架走向实体指挥的关键一跃,完成了“建设-管理-运营”的闭环。
当然,方法论要落地必须回到场景的真问题与真价值。无锡在这方面坚持“场景优先”的路径,本次大会的重点也放在了成果与场景的发布上,直接回应“车路云一体化能做什么、为谁创造价值”。其场景编排体现出清晰的两条腿走路:
立刻见效的一条腿:智慧交管、网联出租车、网联公交、车企服务、动态高精地图等场景瞄准效率与安全等刚性痛点,商业模式相对明确,可迅速为政府治理、企业运营、市民出行创造可感知的收益。
面向未来的一条腿:自动驾驶4S店、自动驾驶物流、小巴、清扫与巡逻等场景,聚焦更高等级的无人化能力,为规模化商业运营预铺制度与技术轨道,提前锁定产业成长空间。
这种“当下兑现价值、未来锚定空间”的组合拳,既保障了项目的持续性与抗风险能力,也为技术演进与商业模式创新预留弹性,体现出无锡对产业节奏与城市治理的同步把握。
如果把“城市大脑”的顶层设计看作无锡车路云一体化的骨架,那么标准体系的提前布局,就是让这具骨架流动起来的血液。正是在标准上先行一步,无锡把“万物智联”的宏愿落到了“语言互通”的具体工程上,直面产业最难的硬骨头。
长期困扰车联网发展的两大瓶颈,一是商业模式不清晰,二是数据治理与互认困难。
本次大会上,无锡用两组动作对症下药:
其一,“无锡市城市治理领域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合作签约”和“交通数字信号上图项目签约”同步推进,探索以合规、安全的机制激活沉睡在部门系统中的公共数据资产,把数据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产业的“生产要素”,为车路云一体化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夯实数据底座;
其二,发布《车路云“数字信号”基础数据初始化采集治理与日常维护实施指南(无锡)》,不仅强调“把事做成”,更强调“按规矩做”,将关键环节的工作方式固化为可操作、可审计、可复制的地方规范,提前为后续扩围与话语权积累铺路。

在所有举措中,最具普适价值、也最能被他城借鉴的,是用标准打通互联互通的“最后一公里”。车路云协同的现实难点在于多源异构:不同品牌的路侧设备、不同厂商的车载终端、不同架构的云控平台各说各话,数据格式与接口协议不统一,信息传递断裂,最终形成彼此隔绝的“数据烟囱”。
无锡给出的解法,浓缩在上述《实施指南》中。其核心是在数字空间里为物理世界中千姿百态的交通信号灯建立统一的“数字身份证”和“通用语言”,从灯色、相位到倒计时的表达规范,从初始化采集到日常维护的流程标准,一一明确、可执行、可校验。用一句话概括:把设备的“个性”收敛为系统的“共性”。
由此产生的效应是内外兼修、立竿见影。
对内,无锡实现了全域95%以上交通信号灯的标准化接入,所有遵循该标准的智能网联车辆都能“无差别”地识别与预测信号状态与剩余时间,为绿波引导、闯红灯预警、协同式自动紧急制动C-AEB等应用提供稳定算子与可信数据源。
对外,这套“通用语言”成为“宁-锡-苏”互联互通的关键协议。南京、苏州之所以能与无锡快速打通基础设施,根本在于对统一数据标准与接口的共同采纳。无锡积极实践与落地国家标准,将地方实践上升为区域共识,呈现出清晰的路径与可验证样本。
清晰的顶层设计与统一的技术标准,正在为无锡构筑起稳定而强劲的产业引力场。由此带来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车路云一体化的推进,正从早期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基建期”,转向由市场机制驱动的“生态期”。从政府搭台、项目试水到企业主导、生态自生,这股吸引力并非凭空而来,底层逻辑在于“真场景、大规模、可复用”。
无锡为企业提供的不是封闭试验田,而是真实城市中的“练兵场”。以无人小巴为例,常态化运营已累计超过280万公里、服务超31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对系统鲁棒性、运营流程与安全闭环的全面检验,也是对算法迭代、运维体系与人机协同的持续喂数。
同样,在城市环卫、末端物流等垂直场景的深入应用,也证明了无锡的车路云环境既有理念上的超前,更有规模化、日常化的落地能力,为技术公司提供了验证产品、优化服务、打磨商业模式的“高可信”试验土壤。
产业的“投票器”永远是企业的选址与投入。近年,元戎启行、千里科技等头部玩家相继在无锡布局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背后原因已不止于政策与补贴,而在于标准化基础设施带来的确定性收益:一方面,统一的“数字信号”标准使车端与云端系统能够低成本接入并跨场景迁移;另一方面,“宁-锡-苏”一体化打开了跨城市运营的想象空间,企业的单点投入可以获得区域级的规模回报。配套方面,天安唯睿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与本地高校实验室形成的产学研协同,也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创新与人才供给的“内循环”。
更重要的是,无锡开始触碰产业可持续的核心命题——商业闭环。在本次大会上,“无锡数据集团”与“车联网集团”围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达成合作,尝试把政府掌握的公共数据在安全、合规框架下转化为可交易、可计价的“数据产品”。这不仅为车路云应用提供了稳定的数据供给与质量保障,也为行业长久以来的盈利困境提供了新的解法:通过把“数据-服务-价值”串联为可持续的收益模型,让数据要素真正成为产业的生产资料。
从参会阵容也能看到生态的“横向宽度”与“纵向深度”。与会者几乎覆盖车路云全链条:从工信、公安、交通等主管部门,到中国信通院、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权威科研机构;从上汽、吉利、蔚来等整车企业,到元戎启行、文远知行、行深智能等自动驾驶方案商;从千里科技、天安智联、斯润天朗等车联网平台商,到中国移动、百度、博世、中科创达等通信与云计算提供方;再到四维图新、每日互动等图商与数据服务商,环环相扣、完整闭合。
这并非一次单纯的招商或技术演示,而是一场围绕生态位分工与价值协同的系统性“对齐”。通过把技术、资本、人才与数据要素汇聚在同一平台上,无锡正在形成一个高效流动、快速迭代的产业引力场。真正推动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并非单点突破,而是这种可持续的“化学反应”与跨界协同能力。
把无锡放在更大的坐标系里看,它的意义已超出城市本身,为中国智能驾驶的走向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其关键在于不再把城市当作孤立单元,而是主动迈向区域互联。
在大会议程里,“宁-锡-苏车路云一体化互联互通项目”的签约并不张扬,但分量极重。车联网的价值在“网”,如果各地自成体系、标准各异,数据彼此隔绝,这张网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无锡携手南京、苏州推动基础设施层面的互联互通,释放的是跨城市、跨体系的协同信号:一方面为用户带来无缝的跨城智能驾驶体验;另一方面,为在更大范围内构建统一的车路云网络提供了“江苏样本”。这一步,意味着中国车联网有望走出零散“盆景”,迈向连片“风景”。
无锡的经验,也对行业内几个长期争论给出清晰回应。
其一,在“单车智能”与“车路云一体化”的路线抉择上,无锡用实践证明后者的系统性价值。尽管建设初期更复杂、协同成本更高,但它能从根本上补齐超视距感知、全局协同等能力短板,把安全与效率的提升建立在城市级底座之上。
其二,在“盆景”与“风景”的发展模式之争中,“宁-锡-苏”的互联表明,智能驾驶的决定性价值来自网络效应:只有把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应用才可能规模化,商业模式才有可持续的市场空间。
其三,城市角色正在重塑。通过“顶层设计、标准先行、生态共建、区域协同”的组合拳,无锡从国家政策的试点执行者,升级为区域乃至全国层面的标准供给者与网络枢纽。
归结起来,无锡的故事是中国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协同演进的一个典型切片:起点是交通治理,落点是城市的数字化统筹能力;立足无锡本地,目光却落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一体化格局。
无锡用可验证的路径回答了车路云一体化“怎么建、怎么用、怎么联”的核心命题。其构建的,不只是路与设备的物理网络,更是一套面向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与协作规则。这正是“无锡模式”的价值所在:为中国智能驾驶通往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下一程,提供了一份可操作的智慧与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