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裁撤芯片业务引发产业巨震!物联网芯片厂商是否也要“壮士断腕”?
作者 | 物联网智库2023-05-15

昨天,OPPO宣布一项决定,即时起关停旗下造芯子公司哲库(ZEKU)业务,瞬间成为ICT产业圈一个重磅炸弹。成立于2019年的哲库科技承载着OPPO自研芯片的重任,一出生就被给予了丰厚的资源。OPPO回应这一决定时称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面对全球经济、手机市场的不确定性,经过慎重考虑,公司决定终止业务。

多位业内人士预测,OPPO这一举动,可能拉开了芯片领域洗牌的序幕。作为对芯片依赖度较高的物联网产业,尤其是蜂窝物联网领域在这一事件影响下会产生哪些变化?相应的蜂窝物联网芯片会形成如何走势?

OPPO关停芯片公司,市场规律影响的体现

国内知名半导体研究机构芯谋研究发文指出,OPPO造芯三年无法折现的投入近100亿元,而且从哲库员工人数来看,其已是国内第五大IC设计公司,因此OPPO终止哲库可以说是中国半导体发展史上一次标志性事件。

在芯谋研究看来,OPPO终止芯片公司的因素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造芯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大工程,即便强大如苹果,造芯也是一路坎坷;二是地缘政治因素,先进制程工艺可能因为制裁无法生产;三是消费电子市场低迷,给手机厂商带来极大不确定性。

OPPO在回应中提到:面对全球经济、手机市场的不确定性,确实给芯片产业带来明显的冲击。以全球芯片巨头高通为例,近期高通发布的一季度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高通营收较去年同期下滑17%,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滑42%。其中,手机芯片业务营收下滑17%,物联网芯片业务营收下滑24%。高通作为全球手机和物联网芯片的龙头,其一季度的表现足以说明市场的不确定性。

除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产业资源和产业结构失衡对国内芯片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在去年一次演讲中提到,截至2022年底,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为3243家,比上年增长15.4%,2022年全行业销售预计为5345.7亿元,增长16.5%,其中有566家企业的销售规模超过1亿元人民币。

魏少军指出,小微企业成长为大型骨干企业是行业盛事,但目前的现状是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继续分散宝贵的产业资源,给产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那些总也长不大的侏儒企业,固化和分散了产业的大量宝贵资源。2700多家人数不足100人的小微企业对行业而言数量过大。事实上有些小微企业通常在夹缝中求生存,活得非常痛苦,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不愿意被整合。

可以说,OPPO做出这一决定,是一种“及时止损”的行为,有壮士断腕的决心,OPPO做出的示范,预计对产业的整合会带来一些影响。

蜂窝物联网芯片领域面临哪些问题?

去年8月底,我国蜂窝物联网连接数超过了手机用户数,迎来了“物超人”的时代,蜂窝物联网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市场。其中,国内芯片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物超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与其他芯片厂商一样,蜂窝物联网芯片领域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在OPPO这一事件驱动下,或许也会形成整合的态势。在笔者看来,国内蜂窝物联网芯片市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察。

第一,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

在决定是否要进入一个领域时,企业决策者往往先要看大趋势、看总体市场空间,做物联网芯片也不例外。不要被那些所谓的权威机构的预测数据所蒙蔽,动辄就给出物联网百亿的出货量,还有专家甚至预测的物联网产值数据都超过美国的GDP,这些预测数据不会为企业最终经营结果负任何责任。

聚焦到蜂窝物联网芯片领域,参考近年来蜂窝物联网连接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或许是考察市场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2015年,我国蜂窝物联网连接数超过1亿,到2022年底这一数字已达到了18.45亿,年复合增速超过50%。

图片

国内蜂窝物联网连接数(单位:亿,来源:工信部,物联网智库制图)

当然,由于此前基数小的原因,近年来物联网连接数实现超过50%的增长。考虑到一款芯片的周期和企业产品路线规划的周期,我们聚焦未来3年的市场规模,不妨采用过去3年的增速作为参考,即未来3年复合增速在20%-30%之间。

若以30%的高速率增长来计算,2023-2025年国内蜂窝物联网设备每年新增的规模约为5.5亿、7.2亿和9.3亿,那么未来3年蜂窝物联网芯片出货量就可以参考这一量级。从近年蜂窝物联网市场表现来看,中速率设备占据主要份额,其次是低速率设备,高速率设备占比较少,而中速率以Cat.1为代表,RedCap虽然目前备受关注,但预计未来几年不会形成规模化应用。因为国内大部分蜂窝物联网芯片企业聚焦在中低速芯片领域,我们粗略平均一下,以1.5美元作为蜂窝物联网芯片的平均价格,那么未来3年市场规模在50-100亿人民币之间。

那么,这一市场规模下,哪些厂商想吃下这一市场?

第二,众多的玩家和正在虎视眈眈的潜在玩家

我们不妨先从一个数据入手,日本市场调研机构TSR发布的全球蜂窝物联网芯片跟踪调研报告显示,全球蜂窝物联网市场是一个高度集中化的市场,2022年前10家芯片厂商的份额超过98%,前5家的份额超过78%。当然,中国物联网芯片厂商表现成为亮点。

图片

2022年全球蜂窝物联网出货量市场份额(来源:TSR,物联网智库制图)

TSR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了国内多家厂商的认可,虽然这是全球的蜂窝物联网芯片出货量分布,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反映国内市场的态势,因为国内的芯片厂商绝大多数的市场都在国内。

公开信息显示,拥有NB-IoT、Cat.1、Cat.4、RedCap等一款或多款蜂窝物联网芯片产品的国内厂商数量众多,包括紫光展锐、翱捷科技、联发科、中兴微电子、移芯通信、芯翼信息、智联安、星思半导体、芯迈微、归芯科技、芯昇科技、创芯慧联、必博科技、爱旗科技、汇顶科技等。另外,高通、诺迪克等海外巨头也是国内物联网客户的主要供应商,尤其是高通在国内的物联网市场也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过去几个月,意法半导体、瑞萨科技等微控制器、模拟器件的知名厂商也开始进军NB-IoT、Cat.1市场,借助其质量稳定性和多产品协同能力形成竞争优势,对于中国市场也虎视眈眈。此外,也有不少新的厂商在资本加持或其他优势驱动下,想在蜂窝物联网芯片领域分一杯羹。

整体来看,预计这一领域中有数十家企业,在不足百亿的市场中,入局较早、实力较强的几家将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剩余的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第三、刚性的成本上升和不断下降的产品价格

与其他领域芯片类似,蜂窝物联网芯片设计公司也面临着不断上升的刚性成本,人力成本、软件投入、知识产权成本、流片和制造成本、市场和销售成本,以及大量不可控的成本,哪一项是能省下来的?而且这些成本还在预期上升,例如魏少军教授提出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到2024年,芯片设计缺口在12万人左右,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是大概率事件。蜂窝物联网芯片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成功做出一款产品的难度并不小,刚性成本也是居高不下。

但是,市场对蜂窝物联网芯片产品的预期是希望价格不断下降。当然,这一预期与蜂窝物联网每一代技术问世时的初衷也是一致的,移动通信行业推出的每一项专门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其中一个最主要目的就是简单化,尤其是和针对人与人通信的蜂窝网络相比,移动物联网技术往往是对其进行裁剪,去掉很多非必要功能。不论是NB-IoT、Cat.1,还是RedCap,都是应用于相对低成本和低价值设备的场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降低芯片价格可以说是蜂窝物联网芯片厂商的使命。

在NB-IoT问世之初,业界预期模组成本应该降低至5美元,结果当模组价格低至这一水平时,还是未形成NB-IoT规模化发展,直到近年来降低至近2美元的水平时,大量行业才能接受其成本,Cat.1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在价格下降驱动下,同时价格下降的速度快于连接数增长的速度,不少NB-IoT、Cat.1模组毛利率降至10%以内,在模组价格下滑的倒逼下,芯片价格也大幅下降,毛利率随之下滑,蜂窝物联网芯片厂商新入局者也都面临着这一困境。

第四、有限的技术能力和困难重重的海外市场

当前国内蜂窝物联网芯片厂商大多推出的是NB-IoT、Cat.1芯片,以及计划中的RedCap芯片,有部分厂商也规划了安全、MCU等与通信芯片协同的产品路线图,不过大部分还是围绕大规模物联网(mMTC)开发产品,这一领域单价较低,主要依赖出货量规模化增长。

虽然各家厂商都知道智能网联汽车芯片、uRLLC低时延高可靠芯片、高速率eMBB芯片等产品具有更高价值,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这些领域技术门槛非常高,又面临着高额的研发成本,加上目前市场规模有限,让大量物联网芯片厂商望而却步,只能在大规模物联方向厮杀。

另外,国内市场不少领域从一起步就是红海,各家厂商都熟悉海外市场是蓝海,但目前国产芯片出海似乎难度更高。除了紫光展锐外,其他国内蜂窝物联网芯片厂商的海外市场几乎没有布局。由于芯片出海需要当地运营商和相关行业高要求的认证,这一认证需要花费高额成本和较长时间;加上当前国际环境下,多个西方国家对国内企业的态度也影响了芯片的出海。例如,今年年初,海外智库建议英国政府禁用中国的蜂窝物联网模组产品,模组作为一个中间件都会面对如此“待遇”,对于蜂窝物联网芯片来说只会遭遇更强障碍。在这一背景下,国内芯片厂商只能在国内“内卷”。

所以说,蜂窝物联网芯片领域不可避免也面临着一定的市场资源和结构失衡,部分厂商生存环境很恶劣,但却不愿意及时止损。本次OPPO断腕式的决策,或许能够让那些徘徊中的企业家下定决心,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市场的洗牌、促成产业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热门文章
导读一则“哲库最后一次全员会议”的现场视频近日流传开来。视频中,哲库CEO刘君、COO朱尚祖、会议主持高管李宗霖、管理层成员王泷等四位高管出席,会议宣布了哲库解散及其原因,同时表达了对即将“离席”的人
2023-05-15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