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黑莓拟拆分物联网部门并IPO,旧时代的巨头能否王者归来?
作者 | 物联网智库2023-10-07

低调许久的黑莓(BlackBerry),突然搞了个大新闻!

就在昨日(10月5日),黑莓宣布将分拆其物联网(IoT)与网络安全业务(cybersecurity)部门,目标是在明年上半年内,让这两个独立实体分别进行IPO。

不久前的9月28日,黑莓公布了其第二季度业绩(截至8月31日),其第二季度总收入为1.32亿美元(2022年同期1.68亿美元),其中网络安全业务收入7900万美元,物联网业务收入4900万美元。


图片


从红极一时,到没落王者,再到艰难转型,如今的黑莓要在物联网的“牌桌”上扔下更多筹码。

智能手机的“没落王者”

普罗大众对于黑莓的品牌认知大多来自黑莓手机,而提起黑莓手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标志性的键盘设计和超高的安全性。

黑莓于1999年推出首部 BlackBerry 850(BB机)和能通话的手机RIM 6230。因为RIM 6230键盘上的按钮很像草莓种子,因此命名为黑莓(BlackBerry)。


图片


黑莓 RIM 6230

如今年轻一代的手机用户可能很难想象,早期的邮件是无法主动推送至用户的移动设备上的,需要设备每隔一段时间刷新邮箱达到获取邮件的目的,而黑莓独有的服务却能够低延迟、高效的主动PUSH邮件到个人的黑莓设备中,从而获得了商务人士的认可。

黑莓手机真正声名鹊起是在2003年美国“911事件”前后——由于事件发生在人口高密集区域,大家都在事件发生后使用手机寻求与外界的联系,造成虽然有信号,但是信道被挤占导致消息堵塞的情况,这让纽约的通讯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但黑莓手机凭借BIS(BlackBerry Internet Service)、BES(BlackBerry Enterprise Server)和BBM(BlackBerry Messenger)三大服务,依然能够保持与外界的联络,成为关键时刻的拯救者。

这件事让黑莓迅速出圈。此后,黑莓手机又在美加大停电、卡特琳娜飓风事件等灾难中证明了可靠性,再加上资深“莓粉”奥巴马、贝克汉姆等政要、明星的频繁曝光,让这款手机在群众之间迅速流行开来——巅峰时期黑莓手机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惊人的 48%。

然而,就像所有王者没落的故事一样,风靡旧时代的黑莓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屏幕小、软件小、系统封闭等弱势,坚守着“安全”和“实时邮件”等老招牌,直到2007年乔布斯用一整块巨大屏幕的iPhone在其招牌上砸出“裂痕”。

更致命的是,在iOS和安卓系统开始对塞班系统产生威胁之后,黑莓手机并没有及时察觉到BlackBerry OS的封闭自守,错过了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机会。

2010年,苹果凭借iPhone 4大放异彩,安卓也随着国产手机的崛起开始风靡全球。2年后,黑莓的营收就几乎砍半,营业利润也开始转向负数。数据显示,从2009 年到 2013 年期间,黑莓的手机市场从 42% 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下滑到 3.5%。16 年更是跌到了谷底,手机市场占有率四舍五入约等于零。

陷入困境后,黑莓于2016年决定停止生产手机,转而采用授权其品牌使用权的方式让公司继续存活。同年12月,中国TCL公司与其签订了长期授权协议,拿到了黑莓的技术和招牌,并相继推出了黑莓Keyone、Motion、KEY2 和 KEY2 LE 等机型,但这都丝毫挽救不了黑莓手机的颓势。

2020年2月3日,黑莓移动官方在Twitter上公开表示,TCL通讯对所有黑莓移动设备的设计、制造以及出售的权力将于2020年8月31日开始正式失效。

2022年1月4日,黑莓官方终止了对其手机系统BlackBerry 7.1OS、BlackBerry PlayBookOS 2.1、BlackBerry 10及更早版本的服务,通过运营商或Wi-Fi连接的服务将不再运行。


图片


这意味着,这款曾经风靡一时的手机品牌,未使用安卓系统操作平台的BlackBerry机型,将不能使用数据、短信、互联网及拨打电话,甚至是拨打紧急电话的功能都将不再可用。

黑莓手机正式变成了一块砖,一个时代宣告终结!

物联网“拯救”黑莓

东边不亮西边亮,黑莓自己恐怕也没想到——

虽然手机业务没落了,但当年无心插柳的物联网业务竟会成为支撑其未来存活和增长的关键。

2014年8月,黑莓新成立了一个业务部门,纳入除智能手机和企业计算外的“创新技术资产”,由一位前爱立信高管领导。这个叫黑莓技术解决方案(BTS)的部门包含QNX(嵌入式软件)、Project Ion(互联网应用平台)、Certicom(密码技术)、Paratek(射频天线调谐技术)等技术资产和黑莓“广泛的专利组合”。

2016年,黑莓正式宣布结束硬件业务,公司重心转向软件部门。在选择转攻软件业务后,黑莓靠着一款名为BlackBerry Spark Suites的企业级物联网终端平台,成功保住了基本面。该平台凭借最多的设备、远程支持和最全面的安全证书等连续数年被IDC评为UEM(Unified Endpoint Manager,统一站点管理器)的领导者,给黑莓带来新的稳定营收点。

更重要的是,2010年从哈曼国际手中“阴差阳错”收购的QNX让“黑莓”成功押对了车载系统,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重振旗鼓。如今,QNX已经是黑莓 IoT事业部的重要角色。


图片


BlackBerry QNX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全球汽车产量约8000万辆,搭载了QNX软件技术的有2000万辆。而行业数据显示,2021年生产的新车中具备智能网联功能的占据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智能汽车都搭载了QNX的软件技术或系统。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统计,2021年已有超过1.95亿辆汽车搭载黑莓 QNX软件。

而其客户名单也堪称豪华,奥迪、宝马、别克、保时捷、悍马、福特赫然在列,除了老牌传统汽车客户外,甚至黑莓在和百度、谷歌、高通深度合作之后,还成功吸引来小鹏、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品牌。

于是问题来了,QNX为何如此牛X?

我们知道,汽车上的自动化功能是由“ 汽车大脑 ”ECU 控制,现在一部车内可能有上百台 ECU,负责不同自动化功能。而近两年随着自动驾驶兴起,要实现不同的辅助驾驶功能,不管是各种传感器,还是雷达间的相互配合,都需要 ECU 系统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在传统内核上,一个应用服务崩溃,就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卡顿,但 QNX 以微内核设计,可以把各个组件隔离开,互相不会影响稳定性,可以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靠着这些特点,QNX最早切入了对安全性、稳定性要求较高的车用操作系统(1999年便进入汽车领域),2016年《时代周刊》曾评价“QNX对于汽车,就像微软对于电脑”。

尤其在安全性方面,QNX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曾经有调查显示,安卓系统每年被验证存在后门的漏洞数量超过 1500 个,Linux 系统在 200 到 500 个之间,而黑莓QNX 从未超过 5 个。对车企而言,安全可是“生命线”,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QNX在车载市场领域如此具有竞争力了。

写在最后

智能手机时代,因为囿于安全等固有优势,黑莓手机逐渐走向没落。

智能汽车时代,因为安全稳定的内核,黑莓又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如今,黑莓又想通过拆分IoT部门,进一步巩固自身在物联网和安全领域的优势。

黑莓首席执行官 John Chen 表示:“董事会和管理层相信,分拆主要业务将提高公司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能力……(黑莓)物联网和网络业务都拥有领先的技术和人才,并抓住了巨大且不断增长的市场机遇。新的组织架构将进一步提高公司运营灵活性和专注于为客户提供卓越解决方案的能力。”

不过,虽然依靠物联网业务活得还算“滋润”,但与智能手机时代同样的难题也悄然而至。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更多车企和科技公司进入黑莓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域。例如,以智能座舱为代表的车载系统中,一方面,仪表和HUD与动力系统和辅助驾驶系统高度关联,对实时性、可靠性是刚需,继续运行在QNX等嵌入式实时系统之上;另一方面,中控、后排娱乐等对应用丰富性有较高要求,业内更倾向于采用以开源、开放见长的系统。

据德勤咨询发布的行业报告,国内造车新势力往往基于Android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如小鹏Xmart OS和蔚来NIO OS,科技和互联网公司则在Linux上进行深度定制,如华为鸿蒙OS和AliOS。

对于这种趋势,黑莓 QNX大中华区总经理董渊文则表示:“汽车的每台电脑上对操作系统有不同的需求,谷歌的Android、开源的Linux和BlackBerry QNX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

未来,分拆后的物联网(IoT)与网络安全业务(cybersecurity)部门能否带领黑莓更上一层楼,尚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参考资料: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blackberry-separate-iot-cybersecurity-business-units-2023-10-04/

《“黑莓们”为什么灭绝了?》,Pinwest品玩

《老牌手機品牌黑莓機要消失了,來回顧一下品牌歷史吧》,品牌瘾

《黑莓手机的终结,是时代的眼泪》,镁客网

《黑莓手机今天彻底死了,但黑莓活得很滋润》,差评君

《最前线丨BlackBerry QNX大中华区总经理董渊文:与Android、Linux是合作而非竞争,舱驾一体带来新机遇》,36氪,彭苏平


没有关键词
热门文章
购物不去收银台,穿上衣服扭头就走?这放在以前,想也不敢想(估计只有小偷敢想)的事情,如今亚马逊允许顾客开整了。具体来说,亚马逊所用的新无收银技术结合了Just Walk Out 技术和 RFID 功能
2023-10-07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