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万项创新迎接“万物智联”时代——三新评选10年回顾
作者 | 物联网智库2025-08-14

当全球物联网从“连接”迈向“智能”的转折点到来,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深度交织正催生一场跨越感知、决策、执行的系统性变革。

在这一关键时刻,作为全球物联网产业的重要风向标,2025物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评选(简称“三新评选”)已正式启动。

本次评选面向全球征集具有原创性、引领性、代表性的物联网成果,评选结果将于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开幕式发布。

近十年沉淀、万项申报,本文将以“三新评选”为主线,回溯中国物联网与无锡产业基地的发展年轮,全景呈现中国物联网创新生态的成长画卷,为即将开启的“万物智联”时代写下鲜明的无锡注脚。

物联网:AI连接物理世界的“第一接口”

在数字文明的演进进程中,物联网从未仅仅是“万物互联”的技术工具。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人类建立起一个可被感知、理解、响应的现实世界数字映射。根据英伟达公布的AI发展路线图,随着感知智能与生成式智能日趋成熟,人工智能如今正在加速驶向代理型智能阶段(在传统AI工具基础上具备主动性、自治性和环境适应性,自主进行决策与交互),并开始眺望物理AI终局。物联网正成为AI接入世界、理解世界、重构世界的“第一接口”与“坚实底座”

早期的物联网技术,如传感器、射频识别、低功耗通信,曾是实验室里的工程突破,却悄然点燃了现实世界数字化的第一把火。从技术工具到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与产业运行模式的核心力量,物联网角色定位真正的跃迁发生在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联姻之后。AI赋予了数据以“理解力”,而物联网则源源不断提供“原生数据”作为AI建模的第一生产资料。这些数据不再是冷冰冰的0与1,而是贴着现实场景温度、携带物理世界复杂性的多模态信息流。正是这些数据,让AI大模型摆脱了抽象算法的桎梏,开始“看清”世界的真实轮廓。

在这一融合过程中,物联网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数据采集器,升级为AI能力落地的物理载体;从感知节点,进化为决策执行的触点网络。它不再是AI的附庸,而是构成全域智能系统的核心底座。原本割裂的传感、通信、边缘计算、控制执行等要素,被AI×IoT重新耦合成闭环系统,使得物理世界拥有了“智能响应”的能力。

AIoT因此不再是“连接+智能”的简单拼装,而是形成了一种具备环境感知、自主学习、实时响应能力的系统性新物种。正因如此,AIoT的竞争已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系统效率与场景深度的比拼。谁能构建起更强的物理数据接口,谁就能为AI释放更多价值;谁能在真实应用中实现闭环智能,谁就能率先定义AI赋能的产业范式。

这一切,正在无锡展开真实演进。

作为物联网产业的核心城市,无锡不仅提供了最密集的传感器产业链、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样本,更通过“三新评选”等机制,聚合起AI×IoT融合实践的产业共识与方向指引。AIoT的未来,不只是技术的延伸,更是现实世界在数字智能浪潮中的又一次重构。而物联网,正是这一重构的起点与核心。

无锡:AI×IoT融合的产业“核心坐标”

无锡之于物联网,不仅是一座起点城市,更是一座方向城市。从“感知中国”到“智联世界”,这座江南腹地的制造重镇,早已不是技术概念的试验田,而是全球物联网产业逻辑持续演进的真实地理坐标。

2009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无锡,提出在无锡设立“感知中国中心”,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应运而生,由此拉开了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序幕。当“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落地无锡,一场关于未来世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悄然启幕。不是因为一次政策落地,而是因为这座城市具备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现实产业的系统能力。彼时,传感器、通信模组、边缘计算尚处概念初期,但无锡已开始布局从器件到系统、从标准到应用的产业全链条。

十余年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联网从“万物互联”转向“万物智联”的路径在无锡不断演化。从“连接”到“理解”,从“设备”到“系统”,无锡成为推动AI×IoT融合落地的关键力量。在这里,感知与计算不再割裂,数据与决策形成闭环,智能与制造深度协同。产业不是抽象叙事,而是可以被看见、被触摸、被验证的现实场景。

这背后,是一座城市对新兴技术认知的提前量与供给侧组织能力的系统性体现。从“感知中国中心”的提出到“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落地,从一座示范区域到一个全球平台,无锡始终站在物联网技术演进与产业转化的第一线。2016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强在推动物博会升级为“世界级”的同时,也为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注入了更高维度的战略意图。

今天,无锡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物联网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组织模式实验:如何通过城市级平台构建“技术+市场+资本+政策”的高效循环,如何让散点式的技术创新汇聚成系统性产业跃迁,如何让AI×IoT在更广泛的社会场景中走向真实。

在无锡,物联网不是孤立的技术堆叠,而是与城市治理、产业升级、制造体系、人才结构深度交织的“有机体”。它既是城市的神经系统,也是产业的生长土壤,更是未来社会运行逻辑的一种底层框架。

因此,当我们谈论AIoT的未来,不仅是在谈技术融合的可能性,更是在观察:谁能成为这种融合的现实发生地?谁能让前沿技术真正落地为新质生产力?无锡,正用十余年的实践,给出一份令人信服的答案。

1.千亿规模崛起:无锡物联网的跃迁之路

自2009年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落地以来,无锡物联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24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规上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同比增长4.8%,展现出从“试验田”到“产业地标”的深刻转变。

无锡形成了以新吴区为核心、锡山区、经开区、滨湖区协同发展的“一核多元”格局。其中,新吴区聚焦智能传感器与工业互联网,2024年产业规模达3110亿元,同比增长7.6%;锡山区主攻车联网,滨湖区聚焦信息安全,经开区则在智能网联汽车与工业互联网领域快速崛起,多区联动、优势互补,构建起功能清晰的产业版图。

无锡物联网产业体量持续领跑全国,稳居全球前列,成为全球物联网产业版图中不可忽视的战略“坐标”。

2.协同共生生态:打造全链条智能产业链

无锡坚持“协同共生”发展理念,通过“筑峰强链”精准发力,打造从智能传感、通信设备到工业软件的完整物联网产业链。其中,上游感知环节占比50.6%,中游传输12.7%,下游应用36.7%,以“一感两网”(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为特色的产业布局加速成型。

目前,无锡已集聚3500余家企业,包括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上市企业达83家。产业链骨干企业成绩斐然:雪浪数制成为全国“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美新、华润微进入中国MEMS十强,物创公司MEMS八寸线正式投用。

随着协同创新生态的加速完善,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培育了一批以远景智能、朗新科技、中科微至、航天大为等为代表的产业梯队。2021年,无锡物联网产业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物联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物联网MEMS传感器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无锡已成为物联网企业集群发展、协同共生、落地扎根的理想沃土。

3.创新引擎驱动:从实验室到全球应用

创新,已成为无锡物联网产业最鲜明的基因。全市集聚创新载体近200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7.36%,建有20余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019年以来,物联网领域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项15项,年均授权发明专利超2000件,MEMS传感器、异构感知、终端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技术引领的同时,无锡也在标准制定上持续发力,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7项、国家标准近百项,其中被誉为“物联网宪法”的体系架构标准具有重要全球影响力。

无锡的物联网从不止于技术展示,而是与城市治理、产业发展、全球生态深度共振。从智能设备到网联汽车,从具身机器人到全球标准,无锡以真实的场景落地与持续的技术突破,持续回答着“物联网的未来在哪里”。

“三新评选”:AIoT时代的产业雷达

如果说物联网是AI连接现实世界的第一接口,那么如何连接?连接到哪里?连接之后如何创造价值?便是当下产业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无锡,这一答案正在通过“三新评选”逐渐显影:一项由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组委会发起,持续迭代、面向全球的重大成果发布机制,2016至2024年共征集近10000个优质项目,折射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全球AIoT融合趋势的观察窗口与产业跃迁的前置雷达。

“三新评选”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一种穿透行业迷雾、预判创新拐点的产业机制设计。它所评选出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成果,被系统梳理后汇聚成一张名为“三新图谱”的产业地图。这张图谱,不是静态展板,而是一张随技术演化而不断更新的动态智能蓝图——它揭示了AI×IoT融合的技术脉络、场景走向与生态结构,也为全球创新者、投资者和产业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行动坐标与方向锚点。

(历届三新获奖代表企业图谱)

在这张图谱之中,我们看到一个个技术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落地”的轨迹。2018年,小米IoT平台入选“新应用”类成果时,彼时其连接设备尚不足2亿台,尚处于生态布局初期。而今天,这一平台已连接近10亿台智能终端设备,不仅成为中国AIoT生态的重要支撑,也标志着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构建的能力跃迁。

同年,无锡本土企业北微传感联合上海飞机制造公司申报的“多传感融合用于大飞机制造监测系统”入围“新技术”类评选。当年“融合”尚属探索,而如今,它已成为传感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与AI、具身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交汇融合,释放出指数级的应用潜力。

这些案例不是孤例,而是“三新图谱”所具备的前瞻性与引领性的体现。它不仅记录前沿,更塑造前沿。它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的牵引力。

更重要的是,这张不断更新的“产业地图”也正在成为无锡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桥梁。作为三新评选的“策划者”,无锡吸引了无数全球领先企业。博世集团连续多年参与“三新评选”,并在无锡持续加码投资,不仅因为看好中国市场的体量,更因为在这里,他们能看到智能传感器的集群效应、车联网应用的真实落地、产业人才的持续涌现。对他们而言,无锡不仅是工厂,更是实验室、生态场与未来市场的综合体。

如今,“2025物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评选”已全面启动,面向创新企业、全球高校、科研院所等开放征集。所有入围成果将在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开幕式期间重磅发布,这不仅意味着一次荣誉加冕,更意味着进入一个由政策、资本、场景、传播共同构建的产业加速网络。通过组委会的投融资对接机制、场景落地通道与权威媒体传播矩阵,图谱中的每一个点位,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产业爆发的“引力中心”。

结语:评选之外,是一场关于未来的集体共识

当行业不断追问“AI时代的物联网将走向何方”,无锡给出的回答不是某项技术,也不是某家企业,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论——通过开放的评选机制、全球化的资源汇聚、动态演化的产业图谱,将前沿技术路径、真实市场场景与资源配置能力有机耦合。

经由三新评选遴选出的企业汇聚而成的产业地图,正是这种方法论的具象呈现。它不是总结过去,而是开启未来;它不是行业的终点,而是无数先锋企业的起点。

无锡,不仅是AI×IoT产业未来蓝图的绘制者,更是它的最大场景提供者、最强生态组织者与最坚定的价值信仰者。AIoT真正的跃迁,正在这里展开。


热门文章
8月12日,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胶片(中国)”)在北京举行FUJIFILM LTO Ultrium 10(以下简称“LTO 10”)数据流磁带新品发布会,正式介绍LTO新一代海
2025-08-14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