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随着AI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AIoT产业正昂首迈入“万物智联AIoT 2.0”时代。作为产业的领军者,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移物联”)如何调整航向,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其战略布局的核心逻辑是什么?近日,物联网智库与中移物联战略科创部总经理薛少杰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旨在解构中移物联在AIoT新浪潮下的核心战略——“通感智值”战略飞轮,并探讨其如何赋能千行百业的数智化转型。
当前,AIoT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简单的万物互联已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融合了人工智能的“万物智联”成为新的价值高地。这不仅是对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产业参与者战略远见和生态构建能力的全面审视。
在此背景下,物联网智库近期与中移物联核心团队进行了深度交流。作为中国移动在物联网领域的主责企业,中移物联凭借其庞大的连接规模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在万物智联AIoT 2.0时代将如何谋篇布局,备受业界关注。我们有幸与中移物联战略科创部总经理薛少杰先生展开对话,深入了解其战略重心与未来规划。
面对AIoT产业迈入“万物智联2.0”时代的新浪潮,企业战略的适应性与前瞻性至关重要。物联网智库首先向薛少杰提出了关于中移物联战略调整的疑问:为了应对AI与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核心趋势,中移物联的战略是否有调整?战略重心有何变化?
薛少杰对此进行了解构性阐述,他指出,中移物联已经构建了全新的“通感智值”战略飞轮,作为公司应对新时代趋势、全面升级AIoT全栈能力体系的核心路径。
薛少杰: 物联网作为实现人、机、物泛在连接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我们认为,随着万物互联加速向万物智联演进,移动通信产业价值将围绕“通-感-智-值”四大环节集中爆发,物联网正从物联网正从“物联”迈入“数联”“智联”的AIoT时代。
中移物联着力构建了“通感智值”战略飞轮,是公司全面升级AIoT全栈能力体系,促进AIoT价值释放的重要路径。通过四层飞轮如齿轮般紧密耦合,形成“AI逐层深入、数据逐层贯通、产业价值逐层放大”的正向循环。
一是做大“蜂窝、无源、卫星”立体覆盖的连接飞轮,实现连接的全域覆盖。连接是我们公司的初始业务。2024年,中国移动连接规模突破14亿,物联网用户数超我国人口数,全面实现“物超人”,这标志着公司已完成连接规模的原始积累。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升级“蜂窝、无源、卫星”全域覆盖立体网络,实现连接的量质齐升,形成正向循环。
二是做强涵盖“芯片、模组、操作系统和智能硬件”的多维感知飞轮。在连接基础上,我们锚定RISC-V架构,构建全自主可控的感知体系,增强感知能力,从而实现连接的量质提升。当前,中国移动的SIM芯片市场国内排名第三,蜂窝模组出货量全球第二,操作系统内核自主率已达100%。
三是做深“从AIoT平台到场景应用”的智能飞轮。我们致力于夯实AIoT能力底座,通过融合“网联+物联+视联+数联+智联”,打造行业一流的十亿级AIoT平台。它为底层的连接飞轮和感知飞轮提供支撑,并基于行业大模型、智能体、视联网等AIoT平台能力,提供面向战客和商客两大市场,涵盖城市物联网、生活物联网、产业物联网的全栈式解决方案,赋能千行百业的数智化转型。
四是做优涵盖“数据、生态、客户”的价值飞轮。“值”既是通过将数据、生态等生产要素贯通、融合后形成的新质生产力,也是能力升级、技术构建后的最终价值所在。我们通过建强物联网子链、物联网联盟两大生态合作载体,对内外部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重构,最终实现“数据价值、生态价值、客户价值”的落地,推动生产方式由技术构建向价值实现转变。
从薛少杰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从基础设施到价值变现的完整闭环。“通感智值”战略飞轮不仅是对业务层次的划分,更是一种动态、协同、螺旋上升的增长模型,揭示了中移物联从连接服务商向AIoT价值创造者转型的坚定决心。
在“通感智值”的战略框架下,“感”即感知智能,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键桥梁,也是AIoT价值创造的基石。对此,我们进一步探讨了中移物联在感知智能领域的核心战略布局和具体实践。
薛少杰引用中国移动的“AI+”行动纲领,并分享了中移物联在端侧AI领域的系统性布局。
薛少杰:中国移动在WAIC会议上提出“全面推进‘AI+’行动,中移物联作为中国移动物联网领域的主责企业,正全力构建“泛在感知-端侧智能-平台赋能-人机协同”的感知智能新能力。
一是打造“芯片-模组-OS-泛终端”的端侧智能产品矩阵。芯片层面,我们探索VDSP、NPU及TAU系列芯片,提供底层算力基石;模组层面,我们推出轻、中、大算力模组,覆盖从消费到工业的差异化需求;应用生态层面,我们以AI摄像头、各类机器人及算力一体机为代表,赋能工业检测、智慧安防、消费电子等多元场景的智能化升级。
二是构建“网联+物联+视联+数联+智联”五位一体的AIoT平台。网联与物联方面,AIoT平台高效归集物联感知数据;视联方面,千万级连接、毫秒级时延的视联网支持全域智能分析、视感协同及事件回溯;数联方面,我们着力将“海量数据要素”转化为“生态价值要素”,打造产业级物联可信数据空间,将感知数据转化为高行业属性、可流通共享的数据资产,打通数据要素发挥的“最后一公里”;智联方面,我们构建从算力保障到能力运营的全栈支撑体系,支撑应用快速构建,辅助用户精准决策,保障AI资源高效输出。
三是积极探索和打造AI产业新形态。中国移动积极布局行业具身智能,通过赋能各类无人机、智能汽车、机器人的混合编队管理,实现AI产业新形态。例如,在兰考高标农田项目中,我们通过全链路的智能化辅助手段,成功实现农事决策时间缩短75%,节约水肥达20%,增产达10%;在宁夏水利“四预”项目中,以“AI水利大模型+动态数据底板”为核心,监测覆盖率由60%升至95%,洪水调度从“天级”压缩到“分钟级”,预案效率提升90%,显著增强了防洪减灾能力。
当然,所有这些布局都不是闭门造车。我们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通过升级产业链“百千万”合作伙伴计划、打造物联网终端中试平台、开放运营协同创新基地等方式,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们共同攻坚克难,一起将感知智能的技术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共创新生态。
中移物联在感知智能领域的布局,展现了其从底层核心技术到顶层应用场景的全栈能力。通过“端-网-边-云-用”的协同,不仅构建了强大的技术护城河,更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展示了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所能释放的巨大价值。
战略的落地和实践最终要面向未来,服务于千行百业。访谈的最后,我们请薛总分享了面向未来,中移物联将如何进一步夯实AIoT平台,更好地赋能千行百业的数智化转型?
薛少杰从智能基座、数据动能和生态共建三个维度,描绘了中移物联未来的发展蓝图。
薛少杰:面向未来,中移物联将以AIoT平台为核心引擎,全方位夯实基础、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
一是强化智能基座,驱动垂直场景智慧升级。我们将依托九天、DeepSeek、Qwen等通用大模型,深度融合视频算法仓与多模态感知技术,打造端云协同的AI开发新范式。面向城市治理、智慧园区等核心场景孵化行业专属模型,丰富智能体应用生态矩阵,提升智能化决策与运营效率,赋能社会治理体系向高效、智能、韧性演进,加速全行业数智化转型进程。
二是激活数据动能,打造生产要素新引擎。基于海量的物联、视联、网联等多源异构感知数据,我们将构建物联网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以数据资产、数据模型、数据流通等数据要素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这不仅能支撑运营分析与产品创新,更能为千行百业注入持续动能,打通数据要素市场化“最后一公里”,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三是聚焦需求痛点,共建开放共赢新生态。我们将深挖行业核心需求与痛点,精准匹配技术方案并提供定制化服务;同时,构建标准化生态协同框架,聚合多元硬件资源,沉淀高价值共性能力,驱动能力快速复用与方案规模推广。通过生态协同与创新孵化,实现解决方案的快速推广与价值倍增,共筑智慧物联新生态。
未来的画卷已经展开。中移物联将以AIoT平台为核心,一手抓技术深化,一手抓生态开放,通过强化AI能力、激活数据价值、聚合生态伙伴,构建一个正向循环、价值共生的产业新范式。
通过与薛少杰的深度对话,我们不仅清晰地理解了中移物联“通感智值”战略飞轮的深刻内涵,更看到了一个行业巨擘在AIoT 2.0时代的清晰航向和坚定步伐。从做大连接到做强感知,再到做深智能、做优价值,中移物联所构建的,已不仅仅是一个业务增长模型,更是一个环环相扣、自我驱动的价值创造引擎。
作为物联网领域的长期观察者和研究机构,物联网智库认为,中移物联的“通感智值”战略,为整个产业提供了一套从规模优势迈向价值深耕的系统性方法论。它标志着行业的核心逻辑正在从“技术实现”向“价值创造”跃迁,将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通过智能化的手段,真正转化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这不仅是中移物联自身的战略转型,更是为整个AIoT产业如何破解价值落地难题,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意义的范本。我们期待与中移物联保持深度交流,持续见证并参与到这场波澜壮阔的万物智联变革之中,共同推动AIoT产业迈向价值实现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