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拐点。一方面,头部企业频频斩获大单,标志着技术产品已具备规模部署能力;另一方面,从核心零部件到场景适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持续扩大。然而,在高涨热度的背后,产业也面临“成本较高、场景落地、商业闭环”等考验。
如今,人工智能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新焦点”。经历了感知 AI、生成式 AI 阶段后,代理 AI 和物理 AI (具身智能)时代未来已来——人形机器人可以说是物理 AI /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目前,中国已经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具备领先优势,未来几年能否将已有优势持续扩大,是引领智能时代的关键一步。
7 月 11 日,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发布公告,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成功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预算高达1.2405亿元(含税)。此次采购分为两个标包:
采购包 1 :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预算 7800 万元(含税),智元机器人中标
采购包 2 :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五指灵巧手,预算 4605 万元(含税),宇树科技中标
而后没过多久,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公示》显示,优必选已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觅亿汽车”)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项目金额为 9051.15 万元。和智元、宇树不同,此次优必选独家拿下近亿订单——这是目前公开信息中,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家公司单笔中标金额最大的采购订单,再次刷新了人形机器人单笔订单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订单均明确交付时间,标志着“量产”是今年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核心课题。除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单”,多家企业已宣布 2025 年内启动批量交付,大多朝着千台目标迈进。
优必选在今年 4 月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公司目标是生产约 1000 台人形机器人,全部进入客户的真实场景,采集更多数据,7月,其宣布面向科研教育的天工行者机器人已收获百台订单,今年预计交付将超 300 台;智元机器人今年 3 月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今年机器人出货量计划保持在数千台;众擎机器人透露,今年将按照 1000 台的规模小批量进行落地,预计明年将迎来更大批量的需求;乐聚机器人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一季度乐聚机器人订单增长 200%,预计全年交付量将达千台级别,现在基本是“上线一台、交付一台。”
随着产品进入量产阶段,考验的不仅是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工程化能力和产线建设进度,更对核心零部件的稳定供应、整机一致性控制、售后服务体系和交付运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企业需从“实验室模型”快速转向“工业产品”,跨越设计、制造、测试、供应链与场景部署等多重挑战,才能真正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兑现的跃迁。
“我们不缺订单,缺的是交付能力,量产真的难。”有机器人从业人士如此直言。
一方面的挑战来自技术。即使是全球第一梯队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也还面临不少技术瓶颈,来自“晚点 Auto”7 月初的消息显示,特斯拉暂停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生产。 此前,马斯克承诺今年生产 5000 台擎天柱,如今看来,该目标可能无法达成。据悉,暂停的主要原因是硬件问题尚未解决,包括关节电机过热、灵巧手载重能力不足、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等。
更糟糕的是,在量产过程中,技术方案的调整会涉及供应链的调整。例如,特斯拉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更换零部件,甚至更换供应商。据外媒报道,单就解决灵巧手负载能力不足问题,特斯拉正在同步测试至少三家供应商的不同技术方案,以寻求替代设计。即使有些供应商不会被换掉,也需要额外投入,以配合特斯拉打磨零部件。
另一方面的挑战来自成本。当前一台人形机器人的整机成本仍高达 30 万至 50 万元,核心零部件如高性能减速器、伺服电机、力控传感器等价格居高不下,且多由少数企业主导,议价空间有限;整机企业需持续投入研发、产线建设和运维体系搭建,导致前期资金投入巨大。在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刚性需求场景有限的背景下,客户支付意愿和实际部署数量难以覆盖企业的边际成本,利润空间极为有限。此外,由于当前机器人尚未实现标准化与模块化设计,订单往往伴随高度定制需求,进一步拉高交付成本。
此外值得强调的是,2025 年是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年”,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场景验证年”。量产交付的人形机器人,将在制造、教育、家庭服务等场景率先落地。例如,有知情人士透露,前述优必选中标的正是工业人形机器人。目前,优必选的 Walker S 系列已进入多家车厂进行实训。2024 年 10 月,优必选宣布其 Walker S1 进入比亚迪工厂实训,与 L4 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此外,一汽大众、吉利、北汽新能源、领克汽车等车企车间也出现优必选机器人的身影。
应用和场景是人形机器人进化的“土壤”——机器人大模型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来提高成功率和效率,推动应用,并从实际工作场景中收集数据,最终才能形成研发到应用的良性循环。
企业爆单和规模化量产可以视作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迈向加速发展阶段的力证。今年早些时候,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表示到 2027 年时,要培育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 50 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 50 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 100 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过去,中国已经在机器人等具身智能硬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保有量方面,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IFR) 发布的《2024 世界机器人报告》,中国是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全球最大市场。2023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 180 万台,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如此庞大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的国家;核心部件方面,机器人三大核心部件(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中国虽然仍与日本、德国存在差距,但供应链国产化率在显著提升,同时国产控制系统与国外产品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国内部分厂商自主研发了自家的控制系统;成本方面,半导体咨询机构 SemiAnalysis 的数据显示,生产一个同规格的机械臂,在美国的制造成本将达到中国制造的 2.2 倍之多。
在此基础上,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引领未来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法学与 AI 伦理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田丰指出,机器人赛道发展潜力巨大,渗透率仍低,若国内产业链成熟,可能再造类似新能源车的全球产业链格局。不过,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使用场景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尚未出现类似苹果手机的霸主产品。田丰预计,“十五五”期间行业将进入决赛阶段,企业或逐步收敛,马太效应显现。
华尔街投行摩根士丹利近日也发布报告预测,人形机器人今年下半年将在中国“被广泛采用”。其还进一步预测未来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将愈发占据优势,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差距将逐步拉开。
摩根士丹利称,到 2050 年,中国可能会有 3.023 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而美国只有 7770 万个。“很明显,中国对‘嵌入式人工智能’的支持力度可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大得多,这推动了持续的创新和资本形成,”
当前,人形机器人备受外界关注。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150 亿美元。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 年至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 71%。
站在产业跃升的关键路口,人形机器人不仅承载着中国智能制造的新期待,更是新一轮科技竞争中的战略高地。量产订单只是起点,真正决定产业走多远的,是能否构建稳定的技术体系、通用的应用生态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未来三到五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从“样机化”走向“基础设施化”的关键窗口期。中国若能把握住具身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在软硬融合、产业协同与全球拓展等维度持续发力,或将在物理 AI 时代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引领的根本性跨越。
参考资料:
大摩:中国下半年将掀起“人形机器人热潮”,财联社“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中标近1亿元大单!,证券时报
广东将成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 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爆单”,产业链整合和技术攻关进入加速阶段,南方日报
智元回应和宇树中标 1.24 亿元人形机器人大单,称没有交付压力,IT之家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拿下近亿元订单 量产成产业关键瓶颈?,每经网
人形机器人公司接连斩获“大单”,产业链降本加速度,界面新闻
智能化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一道坎,擎天柱暂停生产或影响我国企业,新浪财经
为什么说具身智能时代,中国将有机会在全球”一枝独秀”?,物理网智库
摩根士丹利:中国下半年将掀起“人形机器人热潮” 未来行业优势将愈发扩大,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