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智能网联AIoT 2.0—2023年AIoT产业梳理及前沿洞察|彭昭演讲全文
作者 | 物联网智库2023-12-18


刚才有一段我的数字分身的介绍,很多朋友私下跟我说,我那个数字分身的表情不太像我,现在,我这个活体来了。我们现在是碳基和硅基的联合体,我和我的数字分身每天都会迭代。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让我们共同迈向智能物联2.0这个新阶段。

首先,延续我们去年的判断——物种大爆发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物种大爆发的时代可以说是过去了。曾经智能物联这个产业链很长,从芯片到模组,到终端,再到云平台应用,每个环节之间彼此配合,每个环节都能分享到一份自己独有的利润。

但是现在,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微利的时代,所以说物种大爆发的时代过去了。但这没什么不好,说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全新的时代。虽然我们观察到一些实体世界的物种正在进入发展瓶颈,但是虚拟世界的一些物种正在蓬勃发展。我会通过近期的一些事件来梳理一下我们这个全新时代的脉络。

全新时代的脉络

图片

我们整理了2023年度身边发生的一些大事件。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去年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当时特别震撼,因为和它聊天的时候,感觉是在和一个真人对话。ChatGPT的发展也催生了现在国内的“千模大战”,刚才邬院士也提到,模型作为服务可能会是一种新的方式。

接下来,我们也看到,公有云市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边缘云正在快速崛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快速驰骋在云计算领域。我们也注意到,国家层面正在进行一场创新的科技体制改革,组建了一座技术巨塔——国家数据局

在通信技术方面,正如邬院士所提到的,5G Advanced和卫星互联网像一股强大的洪流,推动着网络踏上新的升级之旅。“新型工业化”与“数绿融合”,这些关键词犹如闪耀的北极星,引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最近Web 3.0的发展也不容小觑,香港其实是Web 3.0发展的主阵地。Web 3.0可以用一种更创新的方式来布局智能物联设备。

最近大家可能也都关注到了Google发布的Gemini多模态大模型。这些事件持续颠覆着我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基本上是睡一觉,早上起来就会发现半夜又发生了一些大事件,而且这些应接不暇的科技大事件都和智能物联领域有着紧密关联。

我刚刚提到的,只是科技变革中的一枝一叶,它们都和智能物联发生着关系,说明我们这个行业始终充满活力。

我们对行业的分析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些观点。比如,2022年全球AIoT产业(企业级)市场规模在5.3万亿元以上,中国占比为23.5%;预计2023年将增长至接近5.9万亿元,全球平均增幅9.5%。受益于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中国AIoT产业市场的增速有望高达15%,将大幅领先全球市场,在全球的占比将提升至24.7%。

这些发展背后的推动力,就是新技术的驱动。同时,这种影响又是相互的,新技术的演进脉络,反过来也将被产业的变化逻辑所影响。
图片

所以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预判2024年会是智能物联2.0的时代,智能物联2.0的曙光已经在地平线上闪烁。那到底什么是智能物联2.0呢?

智能物联2.0时代

我们可以用工业1.0和工业2.0做一个映射对比。工业1.0是从0到1的阶段,从手工业到机械化的阶段,最后实现机械生产。对标工业1.0,AIoT 1.0就是从哑设备联网到互联互通的阶段,是一个广泛联网的阶段。所以我们把AIoT 1.0时代定义为“互联互通”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一个明确的里程碑就是“物超人”,2022年实现了“物超人”,也意味着大量的、广泛的设备都实现了互联互通,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AIoT 2.0可以映射到工业2.0。工业2.0是电气化和自动化时代,可以实现产品的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对应的,AIoT 2.0是智能化和价值化的时代,现在我们的工作重心就应该从互联互通,即把那些哑设备连上网,到提升这些设备的智能化和价值化,这是我们对AIoT 2.0的基本界定。

图片

为什么我们需要跨越智能物联2.0这个门槛?

什么是智能物联2.0?

我接下来将分两个大的部分介绍。

第一个部分是,为什么说我们正站在智能物联1.0—2.0的分水岭,我们怎么能跨越这个门槛。第二个部分我们会走进智能物联2.0时代,看看里边的风景,当我们进入智能物联2.0的时候,产业会发生哪些变化。

图片

为什么要跨越智能物联2.0的门槛

先看第一部分,也即我们预判智能物联2.0即将开始,智能物联2.0的内涵将会是“通感智值一体化”,我们为什么要跨越这个门槛?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的繁荣已经进入尾声,移动互联网也不例外。而接过互联网发展大旗的,是万物智联,是我们这些做AIoT的企业和从业者,所以我们实际上正在领跑整个产业的变革。

领跑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22年我们实现了“物超人”,也就是物联网超过了人联网的连接数,连接的基础非常广泛,现在依旧保持着很好的增速。下一阶段我们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目标,不是连接数本身的目标,而是价值化和智能化的新目标。所以我们预判,2024年会是一个分水岭,即完成从智能物联1.0—2.0的转变。

首先,我会解读一些底层逻辑来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

我列了一些热词,是曾经的热词和现在的热词,曾经的热词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现在的热词是“大模型、元宇宙数字孪生、碳中和”,这是现在的热词,并不代表未来的热词,未来会有新的热词。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单一地追踪这些技术热词,可能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如果从更高的角度去看,我们会发现这些热词其实仅仅反映了底层变化的侧面和局部。

为了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底层变化,我们做了一些调研,也和很多企业有过交流。我们觉得整个经济社会的底层变化有两点:一个是从“中心化”到“分布式”,另外一个是因为从“中心化”到“分布式”的转变,我们的系统建设也在走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配合的方式

我先说第一点,从“中心化”到“分布式”的转变。

图片

中心化的系统我们都很熟悉。沃尔玛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就像是地球围绕太阳一样,我们都围绕一个中心化节点来运作,这是因为之前只有中心节点掌握着大量信息,只有沃尔玛知道哪些产品好卖,所以它可以调度这些信息。

但是,经过了从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很多个人和小B也拥有了信息调度权。过去身边只有三块屏,手机、电视、电脑。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屏幕,比如音箱、智能汽车、手表、眼镜、头显……我们很少能看到没有带屏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让我们无缝衔接到相关的数据和资源,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一定的资源调配能力。

所以我们看到,无论从实体到虚拟,都在经历从中心化到分布式的演变。便利蜂、7-11都是我经常逛的店,它们会逐渐替代沃尔玛这样的中心超市。它们的优势在于响应很快,离我们也很近。无论是便利店还是其他领域,都可以看到这种转变的发生。也即把权利从一个中心节点分散到了各个分布式节点,让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源调配的权利。

图片

伴随这个趋势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行建设的转变。以前在中心节点的时候,如果要建立一个系统,需要顶层规划,然后由上而下,逐层来调拨建设。但是,现在每个个体都掌握了直接交换和调配资源的能力。大量个体所集结的力量,已经不亚于中心节点。因此,许多物理世界的基础设施,有机会通过全球社区中个体的大规模协作,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建设。

这种方式对现有的由中心节点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在未来的经济社会中,这种从“中心化”到“分布式”的逻辑,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行的思想,将不断强化和发展。

既然我们观察到了经济社会发生的一些变化,即从“中心化”到“分布式”,进而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行发展。我们也就不难发现,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在物种大爆发时代,是一环扣一环的价值链,现在变成了价值网络,当价值网络形成,我们可以创造很多新的链接通路,任何企业都存在直连的可能性。

图片

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

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的变化。

图片

上图是以前的价值链,是一环扣一环来演进的,这个链条很长,客户理解这根链条的时候,也觉得很复杂,觉得参与智能物联的企业很多。现在,我们的方式变成了一种更顺应从“中心化”到“分布式”的价值网络。

价值网络就像蒲公英,每个客户、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或者个人和政府,都是蒲公英中的一个节点,围绕这个节点,我们的各个智慧物联企业可以围绕某个客户提供直接服务。

图片
由于我们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不能再用原来的工具去解决原来的问题,我们需要升级我们的工具、产品和价值。

首先,整个产业的格局需要发生变化,从“端-边-管-云-用”到“通感智值一体化”。“端-边-管-云-用”大家都很熟悉,这是我们之前一直在提的产业结构,端是终端,边是边缘,管是数据的传输和管理,云是云平台,用是应用,这是之前的系统架构。然而,在智能物联2.0阶段,我们需要升级为“通感智值一体化”。

从“端-边-管-云-用”到“通感智值一体化”

图片

为什么要有这个转变?

首先,“端-边-管-云-用”的视角是技术者和供应者的视角,但是我们客户需要的是一些功能和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感知、通信、智能、价值这样的一些东西,所以我们的视角要从“端-边-管-云-用”这样一个供应方的视角转变到需求者的视角,即“通感智值一体化”。

其次,这个变化的底层逻辑,是AIoT的技术架构从过去的长链条变短再变短,直至形成一体化,顺应了价值网络的形成,更加顺应从“中心化”到“分布式”的趋势,以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行的转变,这可以让各种类型的客户都能获得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图片
前三个,即通信、感知和智能,构成生产力,而价值则反映生产关系。
"通感智值一体化"的核心思想是深度打通传感、通信和计算能力,实现多个功能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追求信息感知的分布性、智能控制的自适应性、系统整体的协调性,最终提高综合的智能化和价值化水平。
以中移物联的智能园区项目为例,在智能物联2.0阶段,"通感智值一体化"模式让通信和感知能力更加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让我们实时收集、传输和理解各种数据,无处不在的智能让我们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而价值则体现在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图片
"通感智值一体化"不仅意味着产业的重构,更将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它将进一步释放智能物联2.0的智能化和价值化潜力,推动产业进入主流设备具备智能、并且高效升值的新阶段。这种价值网络的转变,不仅使系统的技术架构发生了变化,也必然导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出现巨大变革。

智能物联2.0时代的三个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就像是企业组织的新基因,正在对传统企业的细胞结构进行全面的重塑。
接下来,我们将打开智能物联2.0的大门,一同探索那些即将在我们眼前呈现的产业革新的壮丽风景。在智能物联2.0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产业将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转变:

转变1:我们正处在第三次系统架构范式转移的关键时刻,让我们共同携手,打造一个坚实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

转变2:在这个可信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下,我们的组织架构也将进行相应调整,共同向数字原生的组织形态迈进。
转变3:这种内外部的数字化赋能,将催生更多的智能服务,形成一个全新的服务生态。
图片
数字化就如同一种重塑企业基因的生化试剂,正在孕育出新的数字原生组织。构建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就像强化企业的数字“骨骼”,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而涌现出的智能服务浪潮,正是数字化“肌肉”不断壮大的活力体现。
让我们一起步入到智能物联2.0,“通感智值一体化”的新时代,这可能引领一轮系统架构的革新。这种系统架构的转变,就像行业洗牌,孕育新的计算机“种族”。

系统架构1.0:客户端和服务器。我们都用过电脑,那个时候我们的台式机里要装各种各样的软件,那个时候还不叫开发者,都是一些很专业的工程师来开发这样的软件,应用需要装在电脑上才能用,很多照片、文件都是存在电脑上的。

系统架构2.0:公有云+智能终端的架构。在这个阶段,计算力成为按需服务,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和应用程序。我们今天使用智能手机调取各种云服务,我们的文件存在云上,照片存在云上,办公软件不用下载直接使用飞书等平台。

这次转移背后实际上操作系统和硬件都发生了变化,之前是桌面端的操作系统,后面会看到有移动端的操作系统诞生。然后我们的硬件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小,变成手机,可以放在口袋。

系统架构3.0:可信数字底座

传统架构的转变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变相呼应,催化了数据增长,为AI时代铺平道路。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未来,也就是系统架构3.0——可信数字底座。
图片

接下来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操作系统变成了大模型操作系统,上图是OpenAI提出的操作系统,我们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和大模型操作系统来发生交流,我们的开发者也不需要编程了,只通过自然语言就能交流,和之前的操作系统也有一定的映射和关联关系。

基于这个大模型操作系统,很快我们出门的时候可能就不需要带着手机了,只需要带着胸牌、手表或者眼镜,就可以通过大模型操作系统来和这些设备交流,这些设备通过语言理解到我们的需求之后,可以给我们一些相关的响应。

最近Google Gemini的操作方式已经非常接近大模型操作系统的呈现方式。操作系统变成了大模型,接下来我们的一些设备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图是一个例子,是一个公司发布的AI Pin产品,就是没有屏幕的胸牌,别在身上,可以识别手势和语音,加载在大模型操作系统上,我可以通过这个胸牌来实现很多功能。我如果想看屏幕的时候,它会映射到我的手上,如果想买书可以自动识别这个书多少钱,然后通过语音在网上下单。

图片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我们会看到在智能物联系统架构3.0阶段,很多低功耗的边缘设备都会粉墨登场。除了在消费端,这些设备更大量的是在产业端和工业端。边缘计算完美连接了现场设备和公有云平台,它可以在接近设备终端最近的地方处理和分析数据,满足隐私性、可靠性和实时性的要求。

我们预测,很多边缘计算设备很快就会成为和大模型操作系统相呼应的智能终端。工厂之前互联互通的哑设备,下一个阶段可能就会快速具备智能,每个设备都像智能手机那样聪明,可以随时响应新需求,连接本地设备,实时分析数据。

在系统架构3.0阶段,我们预见到大模型将成为操作系统,与大量位于边缘的、超低功耗的智能设备构成的集群,形成技术底座的新范式。我们称这种场景驱动的,跨系统的数字化决策平台为企业的可信数字底座。

可信数字底座会构成产业里面的一个有效数据的资产金字塔,来实现数据的管理、分析和运营。可信数字底座还会进一步和Web3.0相结合,来保证数字底座里面的数据资产是可信赖的,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拥有数据的使用权。

图片

奔赴数字原生组织

基于这样一个系统架构,我们可以更扎实地奔赴第二个转变,即数字原生组织。在这个阶段,组织也要像变形金刚一样,与时俱进实现轻装上阵。

我们身边可能会出现更多硅基同事,就像我的数字分身,我们公司有很多文档就是硅基同事写的。它们和以前的机器人不一样,它们是智能代理,能够实时感知环境的变化,能够根据我们的需求来实时完成任务。所以我们每个同事都有可能变成一个全天候的碳硅体,除了碳基的这部分,我们都需要想想怎么样用好我们的硅基分身。

图片

上图是推特上一个特别知名的连续创业者John Rus分享的关于他们公司的发展历程。他们公司以前是左边的组织架构,现在成了右边的样子,有80%的工作交给了AI,只有20%的工作由人力完成。他们预测2024年底将有95%的工作由AI完成,只有5%需要人力。

他还有一个特别激进的预测:未来公司可能只需要三个人,CEO、CTO和COO,其他工作都由AI Copilot来完成。这个预测比较激进,但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也指明了未来组织的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数字原生组织,结合了AI的效率和人类的创新能力,带来更高效、更公平、更人性化的未来。

图片

基于数字原生组织的形态,我们的商业模式也会发生变化。智能物联2.0阶段的商业模式就像是在巨浪中翻腾的海豚,只有敏捷和灵活才能在数字化的海洋中游弋。在智能物联2.0时代,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制造出色的产品,而且是提供无与伦比的数字化服务。就像海豚挥动鱼鳍一样,只有在产品和服务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才能在这个波动的数字化世界中翻腾。

从AIGC到AIGS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并行不悖。智能物联2.0正在解放我们对时间、空间和人力的依赖,打开一个无边界的新世界的大门。
现在的汽车公司不再仅仅是制造汽车,而是通过汽车建立起与驾驶和使用相关的世界,从而成为了一家汽车运营公司。传统的服装制造商也在转变,通过“互联健身”将服装、运动和健康状况融为一个连贯的数字化体验。

从产品到服务都是已经发生的现实,而我们的预判是,接下来将发生从当下的AIGC到AIGS的转变过程。AIGC大家都很熟悉就是AI生成内容,生成各种各样的文档,只要给AI做一个文档就可以帮我生成一个完整的内容。

图片

下一个阶段是AIGS,即AI生成服务。现在我家里的智能音箱和虚拟管家还不能响应我的太多需求,但是在AIGS阶段如果搭载了大模型,家里的很多智能终端都能通过大模型做交互的时候,很多创新的场景和服务就有可能发生。

比如我先告诉了虚拟管家,不要让我晚上吃夜宵或者帮我控制体重。如果先给它这个预设,当晚上打开冰箱想偷吃的时候,冰箱就会提醒我,帮我放一些冥想音乐,帮我控制食欲。如果我的小孩半夜还不睡觉,在家里跑,它可能会调暗客厅的灯光,在儿童房自动播放有趣的故事,吸引我的孩子去好好睡觉。

我们正在见证的是一个崭新的数字世界的孕育和成长。AIGS就像一艘即将启航的帆船,它将驶向无尽的海洋,探索无限的可能性。这些由AI生成的智能服务可能就是我们的下一个风口。

尾声

回顾一下我所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预测2024年我们会迈入智能物联2.0阶段,在1.0阶段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2.0阶段要追求智能化和价值化,提升智能物联在行业渗透的深度。

智能物联2.0的内涵也从“端-边-管-云-用”转变为“通感智值一体化”,即回归需求端、功能端的客户视角。“通感智值一体化”更加顺应从“中心化”到“分布式”,以及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的变化,让每个企业都能得到端到端的完整解决方案。

在智能物联2.0阶段,会有三大产业变革,第一个变革是系统架构会变,从移动互联网变成大模型操作系统搭配的大量的边缘智能的设备,构成一种新的技术架构,同时我们还会看到企业变成数字原生组织,商业模式也会迎来从AIGC到AIGS的蓬勃发展。

最后,我想引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的一句名言: “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于微纳处天地宽)” 。AIoT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这既是我们的挑战,也是我们的机遇。智能物联2.0时代也同样充满无限可能,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创造。

图片

热门文章
12月15日,中国AIoT产业年会暨2023年智能产业前瞻洞察大典在深圳隆重举行。智次方研究院在本次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全新升级版的《2024年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微信后台上传清晰度有限,可扫
2023-12-18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