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双向赋能: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平行论坛首场专业沙龙,在海淀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委网信办承办,海淀区委网信办、东升镇人民政府、快手联合协办。
沙龙以“文化智造:AI重塑数字内容生产”为核心议题,活动伊始,百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行业翘楚参观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展览呈现来自6国18位艺术家的近30件多元形态数字艺术作品,为现场带来沉浸式体验;随后,众人共同见证海淀率先实现“百模规模”,并继续围绕AI赋能数字内容生产的创新模式、变革路径、挑战和机遇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在北京市委网信办指导下,海淀区率先建立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服务站,为产业发展赋能增效。截至本次沙龙举办,海淀区备案大模型总数已达105款,占北京市的三分之二,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百模规模”的地市级区域;不仅孕育了豆包、文心一言、ChatGLM等通用头部大模型,还孵化了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通通”、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等多项重大成果。沙龙现场展示了“AI赋能智慧海淀‘百模绽放’新画卷”,向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献礼,为“AI重塑数字内容生产”的深度探讨开启了序幕。
上半场:AI驱动内容生产变革 开启人与AI终极关系探讨
沙龙上半场以《AI驱动内容生产变革》为主题,由北京连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科技博主高庆一主持。AIGC数字艺术家、AINext联合创始人郭致聪指出,可被算法复制的内容生产会被AI替代,但源自独特生命体验的顶级创意不会,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才是未来艺术创作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郭艳民则围绕AI智能化与人类原创力的平衡、人机关系等命题发表见解,强调“文以载道”的现实意义。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绍兰分析了大模型推动内容生产变革的底层逻辑。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覃京燕从双碳目标、文化强国、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出发,探讨AI数字技术在打造高级审美与文化表达方面的路径。
下半场:人工智能与创意转化 聚焦文化智造之路的挑战与机遇
沙龙下半场议题为《人工智能与创意转化》,由量子位联合创始人、总编辑李根主持。快手科技副总裁、快手研究院院长蔡雄山指出,AIGC正在成为推动影视工业走向下一轮技术变革的新质生产力,并为影视产业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自由量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TO姜涛认为AI有助于实现创意平权,激发更广泛群体参与文艺创作。当红齐天集团联合创始人马子涵提出,A世代与Z世代消费者已成为渴求参与的“共创者”,需通过个性化叙事提升沉浸体验。璞跃中国(Plug And Play)管理合伙人、常务副总裁赵晨认为走向文化智造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文化理解”的鸿沟,最大的机遇是“供给侧改革”与“出海”。
本次专业沙龙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设置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聚焦文化与科技融合核心方向,围绕网络文化创新发展等六大议题深入研讨,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凝聚智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