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是人工智能进入物理世界的数字底座,是把算法与算力嵌入现实空间的唯一通道。
没有高稳定、低时延、可度量的“通感”能力,智能就停留在屏幕之内;只有当传感、通信与终端系统将真实世界的状态持续数字化,人工智能才能对生产与生活实施感知、理解、决策与执行的闭环。因此,物联网在“人工智能+”时代不是可选项,而是不可或缺的底层基础设施与产业操作系统。
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中国正进入“人工智能+”的系统性推进阶段。最新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并设置了清晰的进度目标: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普及率超90%,到2035年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新阶段。
该意见将“模型、数据、算力、应用环境”等基础支撑与“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重点领域联动起来,强调以真实场景牵引技术突破与价值创造的闭环建设。
国务院近期批复的《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无锡构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产业体系。一直以来,无锡始终坚持“人工智能+物联网”融合发展思路,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并致力于将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展示平台、产业资源集聚枢纽、创新生态构建高地。
今年物博会的主题“万物智联 · 无尽前沿”,正是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紧密耦合的明确回应:以感知与通信为底座,驱动“智能+价值”的动态双轮,贯通从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到智能理解、决策执行与价值结算的全过程,使“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与“从1到N”的工程扩散在同一场域内闭环。
与以往“单赛道展陈”的线性叙事不同,本届物博会以内生一体的“通感智值”框架完成内核升级,通过“会+展”的双平台协同,既组织高密度的政策解读与前沿研讨,也在5万平方米的专业展区与多场生态活动中呈现能力、场景与商业的实时对接。
本届物博会将以“能力为纲、协作为径、场景为锚”的三重创新为结构主线:
第一重,以能力范式重构“通信-感知-智能-价值”的一体化能力链,立体展示从“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联”的跃迁;
第二重,以生态协同构建链主企业、平台能力、开发者与方案商的多层联动,缩短从PoC到规模化的周期,让技术转化为可计价的供需匹配与产业增量;
第三重,以场景治理将“数据、算力、模型、终端”置于同一约束与评价体系之下,形成可验证、可复制、可结算的解决方案,让“智联”在真实环境中经得起测试、迭代与推广。
接下来,我们将依次探秘2025物博会三重创新的内涵与路径,呈现一场能力、协同与场景并进的“万物智联”实践。
以通信+感知为底座,驱动智能+价值循环,打造AIoT一体化能力链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协同进化中,能力不是零散的器件清单,而是一条从通信到感知、从智能到价值的完整链路。
能力范式的要义在于以“通信-感知-智能-价值”的一体化能力链为结构,把数据采集、网络传输、模型推理、决策执行与价值结算联结为可度量、可复制、可结算的闭环。
这条链路既是技术体系的骨架,也是产业运行的操作系统,决定了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的跃迁速度与质量。
以通信为起点,是因为数据的“全连接”先于一切。低时延、高可靠、可确定的连接让数据在端、边、云之间顺畅流动,使场景中的状态变化得到连续可用的表达。
感知是智能的“原材料”,多模态传感与融合校准决定了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解释度,直接影响模型的输入质量和鲁棒性。
智能承担理解与决策的核心职能,端侧小模型、边云协同、行业垂类模型与知识图谱共同构成推理引擎,使系统具备时空认知与自适应迭代能力。
价值是闭环的终点也是起点,通过按连接、按事件、按性能乃至按成果的SLA化结算机制,将能力供给与业务成效绑定,反过来牵引能力链持续优化。
当“通信-感知-智能-价值”四段不再割裂、而是以统一指标与接口贯通时,物联网才真正成为人工智能进入物理世界、落地实体经济的工程化路径。
围绕这一能力范式,本届物博会在“会”与“展”两个维度同步重构内容与组织方式,使理念能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通过不同载体得以验证和转化。
“会”侧聚焦思想前沿与方法论打磨,以1场高规格开幕式汇聚政、产、学、研、金各界力量,紧接7场专题会议,分别面向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AI+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智能传感、车路云一体化与智能驾驶、电子信息与高端装备产业链、AI+工业软件等关键方向展开纵深研讨。
本届物博会期间,多项具有行业指引价值的研究成果将集中发布,为全球物联网发展提供系统性的评估依据与前沿趋势洞察。物联网产业规模测算指标体系及万物智联发展指数将首次亮相,旨在通过统一口径,为行业建立可对标、可评估的量化基准,助力产业实现科学度量与有序发展。同时,由多家国际物联网组织共同研判的2025全球物联网十大趋势洞察也将在会上揭晓,从技术突破、模式重构与应用升级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未来产业演进的关键路径。同时,由一众院士专家领衔,已连续举办十届的2025物联网“三新”(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成果评选结果将同步公布,历经十年积累,“三新”评选累计征集近万项创新成果,持续挖掘具有原创性、引领性与代表性的物联网实践案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此外,物联网智库将在会议同期发布2026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以“通感智值一体化”为框架,系统勾勒“万物智联”从底层能力、场景落地到商业价值的完整图景。
“会”的价值,在于把国家政策的目标时标与产业实践的评价指标对齐,把抽象的愿景转译为可操作的能力清单与落地路线。
与“会”的思想场互为镜像,“展”则将能力范式可视化、可体验、可对接。作为“1+N”的组合,“1”是一场以“智能感知-网络连接-垂直赋能”为主线的物联网产品与应用展;“N”是由头部企业与生态伙伴发起的多场生态圈活动,构成从技术到合作的实时路由。
“展”的意义,在于把能力范式拆解为可复用的工程模块与场景SOP,让参展者与观众能在5万平方米的“系统实验场”中完成从理解到对接的即时转换。
链主、平台、开发者与方案商的系统合奏
生态协同的本质,是把单点能力变成可复制的系统能力,把一次性合作变成可持续的价值网络。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单一厂商难以独立完成从样机验证到规模化部署的跨越,唯有链主企业、平台能力、开发者与方案商形成多层协作,才能以标准化接口、统一指标与SLA化合约,缩短从PoC到量产的周期,降低跨域集成的复杂度与不确定性。生态协同因此成为产业扩散效率的决定性变量。
回望过去一轮技术迁移,“人工智能+物联网”的生态演进已经经历了从“硬件创新”到“系统级创新”的阶段跃迁,并正在迈向“生态服务创新”的新阶段。
以硬件为中心的创新强调器件性能与单机可用;系统级创新以端、边、云的协同为关键,追求在真实场景中的闭环稳定性与可维护性;而生态服务创新则在能力与场景之上叠加服务、计价、运营与金融工具,使交付从“项目制”走向“产品化+服务化”的长周期合作。
当生态从“拼零件”升级为“拼体系”,规模化的临界点才真正被触碰。
2025物博会把生态协同置于“会+展”的核心叙事中,通过品牌活动与专题展陈的组合,搭建跨企业、跨领域的协作路由。
通过头部企业的“主场+共创”机制,生态协同从理念变成流程,从流程变成合同,从合同走向规模。
展陈层面,智联生态馆承担“生态服务创新”的可视化窗口。这里引入物联网两用产品技术展,系统展示仓储物流信息化、无人机装置与反制设备、空间物联网、智慧国动等方向的最新技术与应用,呈现通感融合与任务协同在复杂环境中的系统表现。同时,馆内设置智慧环保、数据能力、空天物联网三个生态展区,将环保监测、数据要素化与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感知能力进行跨域串联,展示从设备到服务、从数据到价值的完整路径。观众不仅能看到单项能力的指标,更能理解不同能力在同一场景下的接口关系、协作流程与价值交付方式。
值得强调的是,这一生态协同路径与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高度一致。《意见》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并明确“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服务链”。这些表述为生态协同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支点,也为产业各方通过平台化、服务化的合作模式实现价值分配与风险共担提供了制度空间。
无锡以物博会为载体,通过生态活动、专题展馆与供需对接,把政策中的“应用服务链”落实为可执行的协同流程,把“供应链智能协同”具体化为跨企业、跨区域的合作范式。
让数据、算力、模型与终端在同一约束力闭环
场景治理的核心,是让技术在真实约束中被统一度量、在复杂环境中可重复运行、在商业逻辑中可持续结算。
物博会所倡导的万物智联“数智原生”理念,不再把“数据、算力、模型、终端”各自为政地堆叠,而是把它们放进同一场景、同一工况、同一SLA指标体系下跑通,以可验证的过程与可复制的SOP,生成能跨区域、跨行业迁移的解决方案。
在车路云一体化与自动驾驶场景中,闭环能力是评价体系的第一性原理。道路侧感知为车辆和基础设施提供高可靠的环境态势,边缘控制则把低时延的决策前移至路侧与近端MEC,云边协同负责全局最优与持续学习。
在工业智联场景中,质检、调度与工控安全的颗粒化标准是“可复制”的关键。质检要从“模型A的准确率”过渡到“多批次、多工艺、跨产线”的误检率与漏检率评估;调度要把理论最优转化为节拍与能效的联立目标;工控安全则要建立覆盖设备侧、网络侧与应用侧的多层护栏与演练机制。
空天地海信息网络与两用技术,是场景治理的“复杂边界”。星地融合的空间物联网、光通信与光感知/光链路/光网络、以及全光时空基准,要求在极端环境、长链路、多节点中确保同步、定位与安全。物博会在展陈与论坛中,将这类技术纳入同一验证框架:链路时延与抖动必须与任务时限联动评测,感知灵敏度与抗干扰性能要与任务成功率绑定,时空基准的稳定度要可审计。
在智慧生活的维度,场景治理落在互操作与供应链协同。全屋智能并非孤立设备的堆砌,而是多品牌、多协议、多形态终端的环境级交互。物博会将互操作性测试与用户体验指标同屏呈现,把跨协议联动成功率、延迟与稳定性与安装交付时长、售后返修率等运营指标并行评估。
更为重要的是,场景治理提供了一种“从试点到规模”的组织学。会期内,物博会将把重点场景的指标口径与评测流程公开化,通过供需对接与生态共创,将“能力”与“场景”映射到落地标准,推动形成可移植的联合方案。当一个场景被定义、被验证、被结算、被复制,产业才能进入可预期的正循环。
以能力为纲、以协作为径、以场景为锚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的系统化推进中,三重创新并非平行展开的三条支线,而是彼此咬合、相互牵引的整体工程。以能力为纲、以协作为径、以场景为锚,构成从理念到工程、从工程到交易、从交易到规模的闭环路径。
能力范式提供“通信-感知-智能-价值”的统一骨架与技术语法,生态协同将链主企业、平台能力、开发者与方案商组织成高效的“交付机器”,场景治理则把“数据-算力-模型-终端”放入同一约束系下连续验证、可复制迁移。三者互锁的结果,是将碎片化的技术与零散的试点转化为可度量、可结算、可复用的产业能力,为跨行业扩散与跨地域复制提供稳定的“操作系统”。
这种互锁关系在“政策+资本+场景”的一体化机制下被进一步放大。
本届物博会将把物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的“三新”评选与投融资、园区承接同步推进,围绕智能传感器、物联网通信、具身智能与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四大主赛道,同时关注卫星互联网、量子传感等未来新赛道,形成从榜单遴选、资本加速到园区载体落地的协同流程。当评选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资本与园区围绕同一指标体系介入,创新成果就能在更短周期内从PoC进入规模化。
与此同时,物博会鼓励企业以数据要素的运营能力、模型与工具链的可组装性,以及端边云协同的伸缩性为基础,构建面向不同行业的“能力即服务”与“场景即服务”模式。当数智原生成为企业的默认形态,产业的创新速度将由“研发周期”转变为“版本节奏”,从而持续释放“通感智值”的复利效应。
本届物博会以“会+展”的双平台协同,面向能力范式、生态协同与场景治理三条主线给出一套可验证的看得见的结果与可追踪的长期价值。
观众可在开幕式与主题论坛获取产业趋势,在系列专题中学习最新案例;参会企业可借助供需对接与投融资路演,把能力与场景映射到落地实践;开发者与方案商则可通过工作坊与技术沙龙获取工具链、接口与测试集,快速完成从原型到集成的跨越……
当能力范式、生态协同与场景治理在无锡这座物联网“首航之地”和“领航之城”内持续滚动,数据流、技术流与资本流将持续汇聚,形成可预期、可评估、可复制的落地路径。
10月31日-11月2日
无锡
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与您相约!
扫码免费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