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图谱》洞察3:确定性网络与垂类AI模型,面向工业/车路云的可靠网络与打破黑箱的AI模型并行进化
作者 | 物联网智库2025-11-06

2026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
(扫描下图右上方二维码,下载图谱报告PDF)

图片

《2026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创造性地提出“通感智值”四维模型,首次系统梳理了“通感智值”跨域编排的十大协同场景。从车路云一体化到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从工业智联到全屋智能,既体现技术前沿性,又具备商业可复制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包括量讯物联、有人物联、联想懂的通信、移远通信、特斯拉、润和软件、海尔卡奥斯、比邻智联等在内的多家AIoT领军企业入选图谱。

本文为你呈现《2026图谱》中的年度洞察。

《2026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中国AIoT产业年度洞察3

确定性网络与垂类AI模型:面向工业/车路云的”确定性时延+端到端可靠”,与”可解释+可审计”的垂类AI模型并行进化

2026年,预计确定性网络技术和垂直领域AI模型的深度融合,将会重新定义关键行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针对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高可靠性要求场景的系统性创新。确定性网络提供了可预测、可保障的通信基础,垂类AI模型则提供了可解释、可审计的智能决策能力,两者的结合构建了新一代的可信智能系统。

确定性网络在2025年已经从概念验证进入大规模商用部署阶段。通过时间敏感网络(TSN)、确定性IP(DetNet)、5G URLLC等技术的融合应用,网络能够提供微秒级的确定性时延、99.9999%的可靠性保证,以及纳秒级的时间同步精度。

在智能制造领域,基于确定性网络的工业控制系统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剪辫子”改造,将传统的有线连接替换为无线连接,在保证控制精度和可靠性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生产线的灵活性。

车路协同场景是确定性网络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端到端的确定性通信网络,能够在车辆、路侧设施、边缘计算节点、云端控制中心之间提供确定性的数据传输服务。这使得车路协同系统能够实现真正的实时决策和控制,如在高速公路上以120公里/小时行驶的车辆编队,车间距可以安全地缩短到5米以内,大幅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同时,确定性网络还支持了V2X通信的广泛应用,使得车辆能够提前获知前方路况、交通信号、施工信息等,有效降低了交通事故率。

垂直领域AI模型的发展呈现出与通用大模型截然不同的演进路径。相比追求参数规模和通用能力的大模型,垂类AI模型更注重领域知识的深度融合、决策过程的可解释性以及结果的可审计性。2026年,预计主流的工业AI模型将不再是”黑盒子”,而是能够解释每一个决策的依据和推理过程。例如,在钢铁行业的质量预测模型中,系统不仅能够给出产品质量的预测结果,还能够明确指出影响质量的关键工艺参数、历史相似案例、以及建议的调整方案,使得工程师能够理解和信任AI的判断。

图片
图:边缘智能与垂类大模型的螺旋上升关系图,智次方研究院绘制

在落地实践中,存在着边缘智能/端侧AI先行,垂类大模型随后深化的趋势。

具体来看,边缘AI是一种计算架构的优化与下沉,强调将AI算力、模型推理、数据处理等能力下沉到边缘设备;而垂类大模型则强调模型能力的专业化、精细化、行业化,是一种模型训练与知识注入的深化。因此,两者是不同维度的技术演进,但互为条件。

一方面,边缘设备与终端数据的爆发,提供了丰富的行业私域数据,为训练和微调垂类大模型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源。边缘AI的普及,也推动了模型部署能力的增强,使得垂类模型具备可落地的“容器”。

另一方面,垂类大模型的引入,提升了边缘智能的“智能等级”,让边缘设备不仅能“感知世界”,还能“理解场景”,推动边缘AI从“感知”向“认知”跃迁。

展望未来,确定性网络将向着更大范围、更高性能的方向发展,实现全球范围的确定性互联。垂类AI模型则将在保持可解释性和可审计性的基础上,通过联邦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实现跨企业、跨行业的知识共享和模型优化。两者的深度融合将构建起新一代的产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6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
(扫描下图右上方二维码,下载图谱报告PDF)

图片
AIoT通信技术树状图
图片
AIoT感知技术宇宙星系图
图片
AIoT智能技术神经网络图
图片
AIoT价值生态循环图
图片
AIoT通感智值跨域的十大协同场景花瓣图
图片


如想获取300余页完整版《2026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图片
关注微信公众号【物联网智库】,留言发送【图谱2026】获取图谱密码。


热门文章
没有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