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开幕式与首日展厅的灯光渐暗,喧嚣的展台归于平静,一场真正关乎产业未来的深度变革才刚刚拉开序幕。灯光熄灭之后,哪些能力将持续沉淀,哪些合作将真正落地,哪些路径将继续发光?

本届物博会给出的答案,不再是简单的连接数或到场人次,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能力账本”,它清晰地擘画了从无锡出发,辐射中国乃至全球的AIoT新版图。
大会首日释放出的最强信号,是对“万物智联·无尽前沿”的极致追求与探索,物联网的演进路径十分清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其必然的下一步就是“万物智行”。实现这一跨越的突破口,在于将“联”的价值做深做厚,不仅是数据相联,更是智能的协同。这不仅是大会主题的升级,更是产业核心共识的凝练。
正如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在近期洞察中指出的,AI与IoT的深度共生正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智能体互联网”时代。AI激活IoT,使其从被动连接的“数据管道”进化为能够被理解、被决策、被变现的“价值引擎”;而IoT则为AI提供了植根物理世界的“身体”与“感官”,使其从抽象模型走向具备闭环反馈与执行能力的“物理智能”。这一判断,为本届物博会发布的AIoT全景图谱、产业规模测算体系以及“三新”金奖评选等权威成果,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注脚。
站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上,我们不禁提出三个关乎未来的“无尽之问”:
当AIoT的能力从城市样本走向全球平台,产业的疆域如何实现无尽外延?
当智能终端从单点爆款走向生态协同,应用的场景如何达成无尽互联?
当技术探索从算法模型走向物理世界,人类的科技梦想如何找到无尽的落地路径?
本届物博会期间密集发布的权威解读与达成的生态协同,正是对这三重“无尽之问”的有力回应。它不仅展示了成果,更揭示了背后的方法论:一个以能力为起点,以协同为加速器,以验证为标尺的产业进化闭环。接下来,物联网智库将从疆域、场景、梦想三个维度,为你深度解码这份以2025物博会为圆心的AIoT能力版图。
我们的第一个“无尽之问”——产业的疆域如何实现无尽外延?2025物博会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首先,以权威成果为标尺,丈量疆域。探索一片新大陆,首要任务是绘制地图。面对“智能体互联网”这一判断,产业需要一把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其规模、评估其价值、指明其方向。本届物博会密集发布的系列权威成果,扮演了这一关键的“制图者”角色。
《物联网产业规模测算指标体系发布》的发布,首次为行业提供了量化自身价值的“度量衡”,让“万物智行”的经济版图第一次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2025全球物联网十大趋势洞察》与《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则如同产业的“航海图”与“资源图”。前者预判了技术洋流的走向,后者标注了生态伙伴的位置。这些成果的“首发站”效应,标志着物博会已从一个技术展示平台,升维为定义产业、引领思潮的“标准制定者”,为AIoT无尽疆域的开拓提供了最基础的认知框架。
其次,以全球网络为经纬,链接疆域。疆域的拓展,离不开广泛而坚实的连接。本届物博会以空前的开放姿态,编织了一张跨越国界、贯穿生态的全球协作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会客厅”。
广度上,国际化程度再创新高。来自美国、德国、瑞士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家企业汇聚一堂,微软、特斯拉等20余家世界500强与IEEE(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MSIG(国际传感器行业协会)、RISC-V国际基金会、LORA联盟、CSA联盟(连接标准联盟)、GIIC(全球智慧物联联盟)等国际组织深度参与,近30位国际嘉宾的思想碰撞,让物博会成为全球智慧交融的“引力场”。这表明,无锡物博会所代表的AIoT能力,正在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向心力”。
深度上,生态协同成为主流。与往届不同,今年“链主”企业携生态伙伴联袂登台成为一大亮点。华为云发布的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不仅展示了自身技术,更开放了生态接口;国内数十家物联网龙头企业与40余家上市公司的集体亮相,展现了“抱团出海”、协同作战的产业新模式。这标志着产业竞争已从单点突破,演变为生态体系的整体扩张,疆域的拓展拥有了更强大的组织韧性。
最后,以国家战略为基石,夯实疆域。任何产业的无尽疆域,都需要植根于坚实的土壤。物博会将自身的节奏与国家战略的脉搏同频共振,为其描绘的宏大版图找到了最稳固的“压舱石”。
响应顶层设计: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物联网”,到国务院批复“支持无锡市构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产业体系”,物博会始终是国家意志转变为产业实践的核心载体。
承接试点任务:无锡获评“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荣誉,物博会不仅是这些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试点任务深化、吸引产业链关键要素(如高通、博世等重大项目)落地的“加速器”。
构建智力支撑:物博会期间由多位两院院士领衔的“国家物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组建,为产业中长期发展提供了高端智力支持。这确保了AIoT疆域的拓展不仅有广度,更有思想的深度和战略的远见,避免陷入短期泡沫,走向可持续的繁荣。
从丈量定义,到链接全球,再到夯实战略,2025物博会清晰地回答了“疆域无尽”的实现路径。它证明了,一个成功的产业盛会,其终极价值不在于展台的绚烂,而在于其能否为整个产业的扩张提供精准的“地图”、强大的“引擎”和稳固的“锚点”。
如果说“疆域无尽”描绘了产业的宏大版图,那么“场景无尽”则将我们带入这张版图上最活跃、最生动的应用现场。
我们的第二个“无尽之问”——应用的场景如何实现无尽生长?2025物博会通过其精巧的展览设计,四大主题展馆如同一部活的AIoT应用百科全书,循着“智能感知-网络连接-垂直赋能”的主线,系统地展示了应用场景从孕育到爆发的全过程。

首先,“核心能力”构筑场景爆发的“技术奇点”。任何应用场景的繁荣,都源于底层技术的坚实。A1物联能力馆正是这一逻辑的集中体现。它没有急于展示炫目的应用,而是回归本源,聚焦于“感知-通信-系统”这一核心链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场景爆发的“技术奇点”:
更敏锐的“五官”:以北微传感、紫芯微、中电海康等为代表的企业,展示了在多模态传感、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突破。这些微型化、智能化的“感官”是AIoT系统感知物理世界的基础,它们决定了应用场景的精度与广度。
更泛在的“神经”:三大运营商与华为、思特奇等巨头,展示了从6G、卫星物联网到通感一体的先进通信技术。这些技术构建了无处不在的连接能力,是数据和指令在无数场景间高效流转的保障。
更智慧的“大脑”:微软、华为等展示的物联网操作系统与中间件,为海量异构设备的接入和管理提供了统一框架,是场景得以规模化、智能化运行的“中枢神经系统”。
其次,“两大主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当技术基座夯实,AIoT的价值便在垂直行业中爆发出最强的经济动能。A3行业应用馆精准地抓住了当前产业升级的两个“主战场”:“车路云一体化”与“工业智能化”。
在道路上重构出行:“车路云一体化”不再是概念。中科创达、吉利展示的系统级解决方案,四维图新、斑马智行带来的智能座舱与高精地图,以及外场超10000平方米的自动驾驶体验区,让观众亲身体验到微循环小巴与自动驾驶出租车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这预示着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智慧交通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在工厂里唤醒智能:物联网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场景在这里集中落地。京东物流、华智、浪潮等企业,展示了从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高端装备到AGV智能调度的全链条应用。观众看到的是数据如何驱动生产、AI如何优化决策,一个柔性、高效、低碳的“未来工厂”已触手可及。
第三,“多元生态”探索场景边界的“星辰大海”。AIoT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于主流的工业和交通。A4智联生态馆以前所未有的视野,将我们引向了场景应用的“新大陆”。
上天入地,拓展新域:展馆首次集中展示了“物联网两用技术”,中交遥感的无人机反制技术、无锡汉和航空的植保无人机,以及成都精灵云等企业在“空天物联网”领域的探索,展现了物联网技术在应急物流、国防动员、空间信息等全新领域的巨大潜力。
跨界融合,催生新态:智慧环保、数据能力等生态展区的设立,表明物联网正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渗透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无锡中科光电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就是技术与环保需求结合的典范。
最后,“智慧生活”诠释科技向善的“最终温度”。技术的终极意义在于服务于人。A6智慧生活馆与外场体验区,共同构筑了一个可感、可触、可消费的“未来之家”,让AIoT的场景展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重塑日常,体验未来:从三大运营商与京东五星联手打造的全屋智能,到AI机器人、智慧体育的互动体验,公众直观感受到物联网如何让生活更便捷、更有趣。
关注民生,传递温情:智慧康养专区成为一大亮点。外骨骼机器人、AI健康检测仪、智能助听器等产品,展现了科技在辅助行动不便者、关怀老年人群等方面的巨大价值。
连接消费,引爆市场:展会联合京东推出的“双十一全网最低价”保障,更是将前沿科技与大众消费无缝对接,创造了一个线下科技消费的盛宴。
从底层的“能力馆”到垂直的“应用馆”,从跨界的“生态馆”到贴身的“生活馆”,2025物博会通过四大展馆的逻辑闭环,生动诠释了“场景无尽”的内涵。它不仅是应用的展示,更是场景生成逻辑的演绎。当技术与场景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现实画卷,它必然会点燃参与者心中对未来的无限遐想。这便引出了我们的第三个“无尽之问”——梦想无尽。
如果说“疆域”是版图,“场景”是画卷,那么“梦想”,就是驱动这一切生长的精神内核与未来蓝图。我们的第三个“无尽之问”——驱动未来的梦想如何实现无尽生长?2025物博会通过其7场专题会议和16场生态圈活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梦想的无尽,源于思想的无尽交汇、共识的无尽凝聚和生态的无尽协同。
首先,以“顶层智慧”校准产业航向,凝聚全球共识。一个产业的梦想,始于对未来的清晰洞见和共同愿景。本届物博会通过一系列高规格的会议,成功扮演了产业“灯塔”的角色。
擘画未来蓝图:国家物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正式组建,本身就是一个里程碑。当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顶尖智库,围绕《江苏省“十五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展开深度研讨时,他们不仅是在规划一个省的未来,更是在为中国乃至全球的AIoT发展描绘航线图。
发布产业“罗盘”:中经社的《2024-2025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物联网智库连续九年发布的《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等权威报告,如同一系列精准的“产业罗盘”,为在广阔疆域中航行的企业提供了方向与导航,让梦想的追寻不再盲目。
汇聚全球视野:2025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国际论坛汇聚了来自美、欧、新等地的院士及IEEE Fellow,他们的思想碰撞,确保了产业的梦想建立在全球最前沿的知识基石之上,避免了“闭门造车”。
其次,以“创新引擎”锻造核心能力,孵化明日之星。梦想不是空谈,它需要被技术、资本和人才的火焰点燃。物博会的生态圈活动,正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创新熔炉”。
聚焦核心技术:从2025智能传感器(无锡)创新发展大会上5亿专项基金的签约,到AI+工业软件赋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主题活动上TurboAIScan等AI工具的发布,大会始终将焦点对准“AI+IoT”融合的核心技术。这表明,产业的梦想深深植根于“硬科技”的土壤。
赋能“造梦之人”:科大讯飞1024全球开发者节与华为AI赋能新型工业化闭门圆桌等活动,将目光投向了产业中最富活力的开发者和企业家。当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园,并迎来润和软件等十家企业集中入驻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造梦者”提供全方位支持的平台正在崛起。
构筑孵化闭环:中国小微特机器人专项邀请赛与“星空杯”北航投资科创大赛,创新性地采用了“赛事+中试+创投”模式。这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一条完整的孵化链条,让前沿科技的梦想火花,有机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成长为燎原之火。
最后,以“生态协同”打破产业孤岛,共建价值网络。孤立的个体无法支撑起宏大的梦想,唯有构建一个开放、协同的生态系统,才能让梦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龙头引领,织就网络:华为、科大讯飞、浪潮及三大运营商等行业巨头,在本届物博会上扮演了“生态组织者”的角色。他们牵头举办的AI X 无源物联网技术创新与生态发展论坛、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论坛等,将成千上万的合作伙伴、开发者和客户连接在一起,将单点的企业优势,转化为网络化的生态优势。
供需对接,精准滴灌:2025年电子信息与高端装备产业链供需对接等活动,将海信、京东方等“链主”企业与无锡本地的上下游资源精准链接。这种高效的资源匹配,正在加速区域产业链的“向新、向精、向智”发展。
联盟成立,共筑未来:无锡市工业智联创新应用联盟的揭牌,中国电信“全球物联网出海翼连”产品发布,标志着一个跨企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在形成。产业的梦想,正从“个体独白”时代,迈向“产业合唱”的时代。
回顾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首日精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科技的盛宴,更是一幅以无锡为圆心,向全球辐射的AIoT能力版图的生动展现。
疆域无尽,它告诉我们,AIoT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生活,从地面到空天,一个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深度融合的新大陆正在被开拓。
场景无尽,它向我们展示,从物联能力馆的底层基石,到智慧生活馆的最终归宿,AIoT正沿着“智能感知-网络连接-垂直赋能”的清晰路径,演化出万千可感、可用的应用形态,重塑着千行百业与每个人的日常。
梦想无尽,它让我们坚信,通过思想的激荡、共识的凝聚与生态的协同,一个个关于未来的奇思妙想正在被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
疆域、场景、梦想,三个“无尽”的维度,共同指向一个确定的未来——万物智行。

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将于11月2日在无锡落下帷幕,但它所开启的未来想象、所凝聚的产业力量、所点燃的创新梦想才刚刚启航。从太湖之滨出发,这艘满载着智慧与希望的航船,已踏上那片属于全人类的、万物智行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