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庭”这个概念,承载着我们对居住方式的期待。理想的画面并不复杂:清晨,窗帘自动拉开,阳光和咖啡同步抵达;傍晚回家,灯光、空调与音乐在你踏入门的一刻已经就位。可一旦真正把各类“智能设备”搬进家门,多数人很快会发现,现实体验距离这种想象仍有不小差距。
最直观的挫败感来自控制入口的碎片化。为了操控不同品牌的电器,手机里不得不安装一排又一排的APP:洗衣机一个、扫地机器人一个、灯泡再来一个。如果把视角拉回家庭娱乐的核心——客厅,这种割裂尤为明显。你在手机端Keep热情打卡的直播课,到了电视端App里却难觅踪迹。退而求其次选择“投屏”,卡顿、分辨率骤降、连接偶发中断,这些足以打碎大屏原本应有的沉浸感。
更深层的问题是,当我们把期待从“能连上”提升到“懂你”时,失望往往更强烈。昂贵的中央空调,睡前调好“睡眠模式”,凌晨一阵凉意仍可能把人冻醒——设备忠实执行了预设,却感知不到体温变化与睡眠阶段。与语音助手“小管家”交流时,也常要用下达指令的方式说话。它能准确理解“关灯”,却难以从“我有点困了”这类日常表达里推断出需要调暗灯光、拉上窗帘、切换空调模式等一系列协同动作。
这些看似零碎、实则系统性的体验断裂,勾勒出了当下许多“智慧家庭”的真实样貌:我们拥有的是一堆联网设备,而不是一个彼此协作、善解人意的家庭系统。问题并不在单个产品是否“聪明”,而在于它们之间缺乏可靠的、低摩擦的协同。
在这种背景下,一条以分布式软件架构与新一代近距离无线技术协同为基础的道路正在浮现:通过统一的设备抽象与协议栈,打通跨品牌、跨品类的互联互认;通过更高可靠性、更低时延的近距连接与边缘算力,把“理解意图-编排动作-执行反馈”的闭环拉到本地侧完成,降低对云与单点APP的依赖。

本文将聚焦于智慧家庭体验升级的两个核心方向: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与达成高品质的“视听升级”。我们将以上海海思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范本,拆解其如何通过分布式软件架构与新一代近距无线技术,打通设备壁垒、重塑影音标杆,并最终评估这一路径对用户、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生态的深远影响。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如何把“设备的集合”真正进化为“系统的能力”。
智能家居经历多年迭代,但对绝大多数用户而言,体验仍停留在“单点智能”的阶段。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家庭中往往同时安装十余个来自不同品牌的控制应用,每个应用只负责自家一两件设备。
由于数据与控制指令无法跨品牌互通,跨设备的场景联动难以落地。“一键执行”“自动响应”等看似基础的能力,最终演变为在多个应用间反复切换的繁琐操作,学习与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症结并不止于技术集成的复杂度,更在于长期形成的生态策略——厂商倾向于围绕私有协议构建封闭体系。短期看,这有助于稳固用户粘性;但从产业层面看,却不断加厚壁垒,催生数据孤岛与体验孤岛。
当每件设备都只是孤立的信息节点,无法汇入统一的数据底座与调度网络时,“全屋智能”只能停留在口号层面。缺少跨品牌、跨品类的语义与数据标准,智能家居的产品形态与使用体验自然触顶。
除生态与协议碎片化之外,底层连接能力同样是限制体验跃迁的关键因素。当前主流近距离无线技术,比如蓝牙与Wi‑Fi,在面对全屋场景的复杂诉求时,均暴露出适配性不足。
蓝牙在功耗上的优势明确,但在时延、连接稳定性和并发能力方面存在天然短板。无论是强调即时响应的电竞与交互类设备,要求多端严密时序一致性的多房间音频系统,还是动辄数十、上百节点并发在线的家居网络,蓝牙往往难以持续提供低时延与高可靠的体验。
Wi‑Fi具备带宽与吞吐优势,但其较高功耗与相对繁琐的配网流程,使其并不适合覆盖所有末端节点。对于以电池供电为主的传感器、开关、门锁等轻量设备,Wi‑Fi带来的能耗压力,会转化为更频繁的电池维护与更高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结果是,行业长期在“功耗”与“性能”之间被迫取舍:要么牺牲实时性与可靠性以换取长续航,要么提高能耗来勉强满足体验。但市场仍缺乏一种同时具备低功耗、微秒级低时延、高可靠性、海量并发与广覆盖的通用无线方案。底层连接能力的缺位,使设备间的无缝协同与真正自动化的复杂场景,始终停在“可演示、难规模”的状态。

要破题,既需要在标准层面推动跨品牌互操作与语义对齐,也需要在物理层与网络层出现能够兼顾能效、时延、容量与稳健性的下一代连接技术。只有上下两端共同补齐,智能家居才能走出“单品智能”的舒适区,迈向可扩展、可维护、可持续的系统化智能。
要走出智能家居长期“单品智能”的困境,关键不在于继续为单个产品堆砌功能,而在于为整个产业补齐统一、高效的技术底座。
更具体地说,必须以“双轮驱动”的方式同时推进:在连接层面打破设备之间的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在体验层面重建视听与交互的共同基线,让用户在不同终端、不同空间中获得稳定、一致且可感知的质量提升。
围绕这一目标,上海海思提出的一套以开源鸿蒙与星闪为核心的软硬协同方案,正在从技术设想走向产业共识,并在头部企业的量产产品中得到验证。
这一系统性解法的第一支柱,是以开源鸿蒙为代表的分布式“软总线”。它直面“场景割裂”与“生态孤岛”的顽疾,并非面向单一设备的传统操作系统,而是为多形态终端提供统一的系统服务、开发接口与语义模型,从源头化解设备异构与应用碎片化的问题。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将摄像头、麦克风、显示屏等硬件能力虚拟化与资源池化,从系统底层原生支持跨设备协同,为“万物互联”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和“规范”。
如果说开源鸿蒙解决了“怎么说”的问题,那么新一代近距离无线技术星闪,则解决了“如何稳固、高效地说”的物理连接难题。作为与软总线相配的高性能“硬总线”,星闪精准补齐了传统蓝牙与Wi-Fi在面对复杂家居场景时的短板。微秒级低时延与高度稳定的链路,使电竞外设响应、全屋多房间音视频同步、安防与警报的即时联动具备了可感知的确定性;更高的传输效率与连接容量,为几十个终端同时在线的家庭网络提供了稳定支撑,也让无损音频、高清监控与云游戏等高通量业务具备了无线化的可行性。
软总线与硬总线相互成就,才有可能从根部消解设备孤岛、协议碎片与体验不一致。美的在空调、洗衣机等全系产品中引入“开源鸿蒙OS + 星闪”的系统架构,便是这一路径的商业化验证。设备在出厂阶段即具备统一的发现、连接与控制能力,用户无需面对冗余的多应用切换,即可通过统一界面完成管理,真正将“单品智能”升级为“协同系统”。
互联互通是地基,但用户价值必须体现在可感知的体验上,尤其是在家庭娱乐的核心——视听场景。针对长期存在的投屏卡顿、分辨率下降、连接中断等痛点,上海海思提供了GPMI(通用媒体接口)方案,它简化了设备间的物理连接与交互流程,将复杂的接线与配对转化为直观、稳定的体验。
同样,为了解决不同设备间音画质表现参差不齐、色彩失真、声场混乱的问题,上海海思通过HDR Vivid与Audio Vivid菁彩视听标准,将画质与音质的“最低可接受线”提升为“稳定可期待线”,确保用户在电视、平板、手机等不同终端上获得一致的高品质色彩还原、细节呈现与沉浸式声场定位。

这一组合拳的效果在实际产品中得到印证。结合GPMI与星闪指向式遥控,即便是老年用户也能极简完成操作,无需学习复杂按键,例如海尔推出的小红花电视,就是老年关爱的典型代表产品;今年9月,长虹也推出了搭载GPMI与星闪技术的星闪电视2.0,进一步发挥解决方案的技术优势,赋能家庭影音娱乐、游戏互动、运动健身等场景,让家庭大屏提高利用率,成为家庭娱乐中枢。而双Vivid标准则确保了从设备到内容,都能为家庭带来沉浸式的影音体验升级。 HDR Vivid(菁彩影像)相较于传统的标准动态范围,拥有更广的色彩容积和更高的动态范围,为图像保留更多细节,让视频的亮度、层次和色彩更真实、更自然。而Audio Vivid(菁彩声)技术,则打破了声道的限制,将声音还原为更接近真实世界的三维声场。
围绕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所推动的“智家专委会”与《智能家居设备互联互通标准》等行动,行业核心参与者正从“我做标准你来跟”的封闭思维,转向“我们共建标准一起用”的开放协作。
通过开放的联盟,将领先的技术路径沉淀为全行业可复用的标准与规范,比任何单一企业的市场推广都更具生命力与可持续性,也为更多伙伴加入生态、实现互操作与共享增量创造了可信的制度基础。
以开源鸿蒙作为“软总线”、星闪作为“硬总线”的协同架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参数的跃升。它为产业链各方明确了可度量的商业回报,重塑了竞争焦点与协作方式,使行业从碎片化博弈走向高质量增长。

过去,为了实现先进的互联能力,厂商不得不在私有协议、嵌入式系统和多协议适配上投入大量资源,既昂贵又与自身核心能力偏离。如今,企业可以直接站在成熟的系统与连接平台上,将研发重心回归产品本身:强化核心功能与可靠性,优化外观与工艺,围绕具体人群和使用场景开展差异化创新。
随之带来的,是产品价值的直接抬升。当设备能够原生接入一个由多品牌、多品类设备构成的统一生态,它不再是孤立节点,而成为可参与协同的系统组件。对于用户来说,能够无缝融入既有家庭体系、与其他设备自然联动的产品,远比需要单独App、难以互通的封闭单品更具吸引力。生态兼容性将成为衡量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统一的操作系统与互联标准减少了重复适配工作,“一次开发、多端部署”从口号变为现实,项目周期缩短,后期维护也更加可控。
更重要的是,分布式能力释放了应用创新的空间。开发者可以把不同终端的硬件能力按需编排,构建过去难以落地的复杂场景:将智能床垫、可穿戴设备与环境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自动联动空调与新风,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或统筹全屋用电设备,打造动态能耗优化与峰谷调度的家庭能源系统。这些源于真实需求的复合型应用,终于具备了可靠的技术实现路径和可扩展的商业前景。

长期以来,各品牌依赖私有协议与封闭生态锁定用户,形成零和竞争,不仅抑制了体验进步,也限制了市场规模。当连接层的技术壁垒由开放标准取代,竞争自然从底层连通性转向更高维度的场景体验与服务能力。行业的胜负手将不再是“把用户留在自家花园”,而是谁能在开放生态之上,持续提供更聪明、更体贴、价值更可感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资源由此被引导至真正创造用户价值的环节,创新效率提升,产业走向以体验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的良性发展轨道。
归根结底,这一软硬协同的体系既补齐了长期缺位的统一技术底座,也为各类参与者提供了清晰的收益模型:制造商回归产品本质,开发者释放场景想象,产业从封闭竞争转向开放协作。在可持续的生态机制下,智能家居的增长将不再依赖单品堆叠,而是建立在标准化底层与分布式能力驱动的系统化价值之上。
随着互联互通与高品质视听体验的基石被夯实,智慧家庭的进化并未止步。产业的目光正从解决“连接”问题,转向探索更高阶的智能形态——让系统从被动响应,走向能够主动感知、理解意图的“主动智能”。
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演化过程。当前,上海海思与合作伙伴正在探索的方向,更接近于一个多模态的“AI助手”,这也是家电厂商都希望接下来实现的家庭的小脑中枢。家庭内聚焦分布式语音、视觉、空气、人体感知等子系统,感知不同的家庭场景,打造各种AI感知、AI决策、执行能力。
它不再仅仅依赖于“关灯”这样的明确语音指令,而是开始融合语音、视觉等多种感知能力。例如,客户提及的“空调人感睡眠”功能就是一个雏形:空调通过视觉或传感器感知到用户已进入睡眠,并能进一步识别睡眠阶段,从而主动、柔和地调整风速与温度,而不是僵硬地执行预设的“睡眠模式”。 甚至以后,可以精确的感知人在睡眠后的不同阶段时点(如入睡期、浅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期等),结合人体感知实现设备开关联动、模式切换、风量风向调整等、进而实现真正的舒适体验和节能。
用户在一个房间,也能语音控制其他房间的空调和灯光,全屋分布式语音且联动共享。穿戴设备如手表,也可以实现与空调的联动,通过APP或者语音实现家电智控。
在这个阶段,交互方式将从“命令-执行”转变为“意图-协商”。当你回家说一句“我有点困了”,系统或许无法一步到位完成所有动作,但它能够基于对你过往习惯的学习,结合多模态感知,推断出你可能需要调暗灯光、拉上窗帘,并主动询问“需要为您开启卧室的睡眠环境吗?”这种基于语境理解和主动建议的交互,正是从“能听懂”到“会思考”的关键一步。
长远来看,随着端侧AI算力的增强和数据在统一架构内的高效流转,这种“主动智能”将更加普及和深入。系统能够融合全屋传感器数据,实现前摄式服务:感知到老人意外摔倒并及时告警;在你健身时自动调节环境温湿度与通风;根据日程表提前预热烤箱。
总而言之,当开源鸿蒙+星闪的“软硬协同”底座解决了设备协同的“骨架”问题后,AI能力的注入则是在为这个体系注入“灵魂”。这个过程将是务实且循序渐进的。从解决眼下的连接与体验痛点开始,逐步赋予设备更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最终让智慧家庭完成从“能用”、“好用”到“懂你”、“贴心”的终极进化,开启以场景与服务为核心的长期价值创造。